哪些海鲜含有“副溶血性弧菌”,您了解吗?
更新时间:2022-04-29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也称嗜盐菌,在无盐或低盐环境下几乎不生长,革兰阴性短杆菌。最早在1953年被藤野恒三郎在日本发生的一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得到。此菌适应性强,可生长于温度5-44℃,pH4.8-11.0,盐度1-8%范围内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环境条件为:温度30-35℃,pH7.6-8.6,盐度为2-3%。它广泛的生存在河口、近岸海水及其沉积物中,呈世界性分布,许多水产品中含有副溶血性弧菌,如鱼、虾、蟹、贝等。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的浓度与水温相关,在温度较低的冬季,难以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的浓度会增高,易于分离。生食或进食未被充分煮熟的海产品,尤其是贝类海鲜,很容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相关食源性疾病,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绞痛、腹泻,有时还伴有呕吐和低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世界公认的海产品致病菌,美国将其确认为食用海产品而致病的首要病因。我国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得出,将水产品浸泡在白酒中可降低水产品被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但是并不能达到完全杜绝,其他调味品和加工方式短时间处理水产品对食用安全仍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在食用水产品时最好确保充分加热,避免生食水产品。
(本内容由青岛市技师学院于扬、哈尔滨商业大学杨铭铎提供)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gjmcw.com/article-list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