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美食: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而川菜就以其“百菜百味”之名享誉天下。如果说鲁菜恰似一位高贵典雅的贵妇,淮扬菜犹如秀丽清盈的仕女,那么川菜就像一位热情奔放的姑娘,以其火辣辣的动感和活力让人一见钟情,毕生难忘。其色亮也,其形美也,其味长也,其价宜也。热爱川菜的人都知道那种闻香便“口水直流三千尺”的奇妙感觉,一吃停不了,吃了忘不了,不吃难受了,哎呀,真是万般滋味在心头,只有它明了。
朴实亲民的川菜
Simplicity &Home-cooking Flavor of Sichuan Cuisine
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到清朝末年逐渐成熟,发展至今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菜不同于官府菜的高贵大方和广东菜的生猛惊奇,它虽拥有上层烹饪的华丽精致,但更多的却是浓郁多彩的平民生活气息。它品质朴实,以普通食材演绎多变滋味,通俗而亲民。正因如此,川菜不仅为川人所嗜,也为广大食客所挚爱偏好。川菜从本质上讲是平民菜,如今风靡中外的火锅便是如此。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川中名菜莫不是经济实惠的大众菜式,而被列入川菜体系的民间传统小吃诸如酸辣粉、担担面、钟水饺、赖汤圆、叶儿粑、三大炮、麻辣烫等等更是平民色彩浓烈。川人之口福,确实非比寻常。
笔者当年入渝求学,见大街小巷各火锅小店都在店外直立一面招牌,大书三字“三拖一”,或者是“六拖二”,间或还可见“二拖一”。初时不知何意,误以为是三人同行一人免费,后来才知谬误千里。“三拖一”之意乃是荤菜三元一份,素菜一元一份,“六拖二”当然是荤菜六元,素菜二元。我与室友两人常去三拖一火锅店,两人一阵狼吞虎咽也才不到三十元,末了店主还要赠送两碗珍珠小汤圆或枸杞银耳汤,真是物美价廉。而学校体育系的同学常常三五成群,在学校后街的火锅小店围坐一桌,要一份八元一锅的小火锅,再来几碗不要钱的米饭,而后大快朵颐,酣畅淋漓。时至今日,虽然物价飞涨,恐怕“三拖一”已不那么容易寻觅到了,但物美价宜又亲民的火锅仍然是川人待客的第一选择。
倘若说起川菜中最具平民色彩的菜,非“川中第一名菜”回锅肉莫属。回锅肉在川话中又叫“熬锅肉”,它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瘦而不干,青香扑鼻。回锅肉之于川人,颇似老火汤之于粤人。在四川,那是家家会做,人人爱吃,但家家户户所做之滋味仿佛相似实则绝不雷同。之所以叫回锅肉的原因是:肉经过第一次煮熟或蒸熟,晾凉、片成薄片后还需再回锅进行第二次烹制。传说回锅肉源于四川的民间祭祀,人们将供奉鬼神、祖宗的供品在敬献之后拿来回锅食用;另一种说法则是与清末时成都一位姓凌的翰林有关,他将猪肉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又名久蒸回锅肉。以往川人逢初一、十五“打牙祭”之时,一份回锅肉是何等的美味啊。在川人的心目中,进个“苍蝇馆子”点份蒜苗回锅肉吃那简直就是不摆了,巴适,安逸(极好之意)得很!
别看回锅肉大众化,做法却极其讲究。首先,选料要精。回锅肉必选当天宰杀的新鲜猪肉,以后腿二刀肉为最佳,因为一头猪大约只能砍四块这样的肉,所以正宗回锅肉是做不了几份的。其次,配料要正,尤其是彭州的香蒜苗,与回锅肉搭配简直是再合适不过。最后,火候要巧。待锅热后,放入本地产的清醇菜籽油,将切好的肉片下锅煎熬。小时若哪户人家熬制回锅肉,那香味会在整个楼道中四散弥漫,勾引馋虫无数。因此,要判断一家川餐馆厨师手艺如何,点一份蒜苗回锅肉绝对错不了。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Every Dish has its Own Flavor
提起川菜之味,一般人只会回答“麻辣”二字,这实在是一大误会。川菜调味多变,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其常用味型有二十余种,是中国各大菜系里味道最丰富的菜系。除了麻辣之外,还有咸鲜、糖醋、鱼香、怪味、香糟、酱香、烟香、陈皮等味。而麻辣,不过是百味中之一味而已。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川菜中口味麻辣的菜品只占了四分之一,在宴席大菜中,麻辣就更不突出了。
但是为什么人们印象之中麻辣二字会如此鲜明,以至百味只余一味?可能这也与此前所说的川菜本质的亲民性相关。川菜讲究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这其中三椒即是指辣椒、胡椒、花椒。川地的辣椒种类大致有三:很辣但不太香的“小米椒”,很香但不太辣的“二荆条”以及介于两者间的“朝天椒”。烹饪时这几种辣椒所下比例不同,也就决定了辣的程度。同时,说到辣,湖南人贵州人也是极爱的,而川菜之辣,与湖南的酸辣、陕西的咸辣、贵州的香辣却是大大不同,讲究刚柔并济,香中带辣,辣中含麻,麻中蕴香。
作为麻辣鲜烫的集中体现,非红亮亮、油汪汪、辣兮兮、麻乎乎、香飘飘的火锅莫属。火锅店在川渝两地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成都最有名的火锅店当属皇城老妈、狮子楼、七星椒;而重庆最有名的火锅店莫过于小天鹅、德庄、刘一手、秦妈老火锅。外地人来此,如果没吃到火锅那是要遗憾终生的。
在成都,火锅被称为“热盆景”,不仅进餐环境古朴雅致,而且汤料和菜品的炮制更为小巧细制,精益求精。闻名遐迩的彭州九尺鲜鹅肠,鹅肠从准备到下锅烫煮,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烫制时更讲究“七上八下”,即用筷子夹住鹅肠放进锅中后再保持垂直姿势提拉起来,如此反复七次。这样鹅肠不仅不会卷曲,而且鲜美脆嫩,口感极佳。
现在火锅越做越精细,同时考虑到外地人的口味,火锅锅底变得多种多样,不像最初吃火锅,众口一味点的是麻辣红锅。今天去吃火锅,店员会问是选择红锅、清汤或鸳鸯锅?红锅是微辣、一般、中辣还是特辣?锅底是牛油、清油还是橄榄油?清汤是鲫鱼汤、嫩鸡汤、筒骨汤还是鲜菌汤?此时,毫不考虑选择红锅的一定是本地人。而对于这些无火锅不欢的川中食客们,毫不夸张地说,要是两三天不吃火锅就会觉得浑身不舒坦,火锅不仅早就惯坏了川人的胃,更已经完全渗透进川人的灵魂之中了。
离不了的茶
The Indispensable Tea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川人好茶,川中也产名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产于雅安名山县蒙山,到唐时已被列为贡品。当然,普通老百姓常喝的是一般的绿茶。茉莉花茶尤为成都人所喜爱,而重庆人则钟情于沱茶。
与朋友招呼时,道一声:“走,我请你喝茶”。去餐馆吃饭时,吆喝一声:“老板,掺杯茶嘛”。甚至还有不少与茶相关的歇后语和谚语:“茶壶里头有汤圆——倒不出来”;“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茶泡饭中的茶,就是一般的粗茶,吃饭的时候,因为没有汤,就顺便把茶水倒在碗里泡饭吃。然后再从泡菜坛子里捞一点泡菜,淋上一勺辣椒油。此时,茶水已经浸透了米饭,吃起来,茶香、米香融合,再加上泡菜的脆、嫩、咸、鲜,以及一点微微的辣,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川人爱喝茶,更爱泡茶馆。茶馆遍及全川,不仅大中城市茶馆多,甚至连小的乡场上也总有茶馆。遇到逢场天,茶桌会一直摆到街沿上。茶馆就如辣子,成为川人饮食生活中须臾不可不见的东西。许多重庆人,过去一起床便进茶馆,有的洗脸都在茶馆里,然后才是品茶、早点,接下来便摆起了龙门阵。而对于成都人而言,茶馆与成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才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
传统中的成都茶馆,经常是民间艺术活跃的舞台,川戏、清音、扬琴、竹琴、金钱板、相书、评书等均汇集于此。艺人们经常到各个茶馆赶台口;也有一些茶馆因大名鼎鼎的艺人“座馆”而享誉成都,如当年扬琴艺人李德才经常去的“陆羽楼”和竹琴艺人贾树三的艺坛“锦春楼”;也有的茶馆本身又是川剧的班社所在,如现在的悦来茶社,就是曾经“三庆会”的会址。如今,绝大多数茶馆已经与传统民间艺术相脱离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文艺表演。但是,这又怎样呢?茶客之意本也不在茶,人们喜爱的是茶馆中的那种悠闲安适的氛围,在这种热闹又喧嚣的场景中求得闲逸,享受人生。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gjmcw.com/article-list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