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界大腕聚龙城 为山西面食找出路
山西面食文化研讨会5日举行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未来,山西面食应该如何发展和创新,山西面食文化该怎样弘扬?9月5日上午,山西会馆、海世界海鲜广场等太原餐饮界“大腕”齐聚晋商国际大酒店,就山西面食的未来之路进行了研讨。
面食应回归“原生态”
“山西面食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是老百姓一年365天都离不开的产物。”会上,专家们表示,未来的山西面食要想将市场开拓得更广,首先要对“原生态”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要做原汁原味的民间精品面食。专家们表示,所谓“原生态”并不是用原始的方法、工具,在简陋的环境里制作,而是要求厨师对各种面食原料和其加工提炼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用有品质的原料做出人们喜欢的面食。
会上,一位专家表示,如今日本以吃荞面为时尚,中国以“杂粮之国”著称,杂粮品种繁多,如果我们能合理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加以提炼,推向市场,就可以把身边一些不起眼的面食品种,推向国际市场。
绿色定位标准化加工
如今的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餐饮已成为一种健康的象征。会上,专家们表示,山西面食今后也应以绿色来定位,用“标准”来促进发展。
研讨会上,一位专家表示,山西各地都有土特产品,如果我们在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的同时,能够实现定点种植、加工、生产和销售的一条龙模式,并在产品制作上实行标准化,这样的产品必然有发展后劲。比如莜面,在山西有十多个产地,但没有标准化种植、加工。如果能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莜面的种植、加工,运用标准化模式制作,莜面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餐饮企业要对面食进行细粮精做、粗粮细做。会上,一位专家坦言,现在消费者们普遍认为饭店做的面食不如家里做的好,缺少面的香味,不润口。对此问题,不少烹饪工作者一致认为:饭店是大锅,家里是小锅,饭店制作出的面食在口感和精细程度上,都和家里的小锅无法比拟。如今还有不少饭店、酒店,把过去后厨制作的面食搬到前台,从制作、加工到表演无所不备,但有些面食却是中看不中吃。专家们表示,要想让消费者对面食满意,还得细粮精做,粗粮细做。
改良面席推向市场
面席是山西面食文化的品种之一,但在筵席方面,山西风味与其他地方风味相比,则相形见绌。专家们表示,山西面食花样多,是我们的一大优势。虽然面席不能和山珍海味比拟,但自有其独特的风味,专家们建议应尽快改良面席,将其推向市场,成为山西面食未来发展的一张“招牌”。
据考证,山西面席的前驱是汉魏元朝时期为寿庆而举办的“汤饼宴”,直到清代末期,面席的格式仍比较简单。上世纪50年代后,太原面食店将面席进一步提高创新,当时推出的“十八罗汉凉面”“乌蛇汽锅面”等都是面席菜肴的精品代表。
上世纪80年代末,迎泽宾馆、晋祠宾馆、山西饭店等几家大宾馆、饭店,对面席创新又做了一次尝试,将面席菜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省城餐饮市场有面席的并不多,专家们建议各大酒店把这张招牌打造好,运用好。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gjmcw.com/article-list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