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柴院特色渐弱化 繁荣景象不在
2009年4月12日,经过15个月的改造,中山路劈柴院隆重开街。作为重振中山路商圈的重要一步,市南区政府投资2.2亿多元,对劈柴院进行改造。开街后 ,劈柴院首日便涌入5万游客,人气颇旺。然而,今年的劈柴院已不复去年的红火,商家说游客少了,营业额与去年比也差了一大截。改造开街才一年多的时间,劈柴院怎么就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近日,记者走进劈柴院进行了调查。
劈柴院确实有点冷清
9月2日9点,劈柴院,大多数商户正忙着开门准备营业。几家经营豆腐脑、锅贴的店里,坐着正在吃早餐的人,生意看上去还算红火。沿着狭窄的街道,记者在劈柴院里转了一圈,可能是时间尚早的原因,整个街区给人的感觉有些冷清。
客流总量少于去年
记者来到一个专门销售玩具的摊位前,说起今年的经营情况,老板周先生连连说比去年差远了。“去年经过改造后,劈柴院非常红火,那时候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特别是旅游旺季那几个月,几乎每天都是人挤人。”周先生说,“今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那种场面,即便是刚刚过去的这两个旅游高峰月。”
周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劈柴院“上人”的高峰时段,主要是中午和晚上的饭点,周末人能比平时多一些。但一过了吃饭点,劈柴院里的游人就稀稀拉拉的,根本看不出火爆。“就像今天这样,街上没几个人。”
日营业额差五六百
来的人大幅减少,营业情况是不是也受到影响了呢?一位专门卖糕点的大姐告诉记者,日营业额与去年相比差了一大截。“去年的劈柴院,那叫一个火,政府投了那么多钱改造,而且又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所以青岛本地的市民、外地的游客都想一睹为快。游客进来了,我们的生意自然差不到哪里去,开店的几乎都赚钱了。”
大姐说:“但今年进劈柴院的人少了,我们的生意也不像去年那么好做。就拿我这个小店来说,旺季的日营业额,与去年同期相比,足足能少五六百块钱。现在的日营业额也就是一二百块钱,只能勉强维持成本开支。”
有些店挣不出房租
在一家以豆腐为特色菜的饭店里,坐着几个正在吃早餐的客人,偌大的店面显得空荡荡的。“每天都这样,我家店面有三个大屋,在这里开店3个多月了,还没出现过爆满的情形。”店主告诉记者,客人少,并不是因为自家的饭菜不好吃,而是整个劈柴院的人气不像去年那样旺。“去年劈柴院确实生意红火,所以今年我就租了一个店面,但现实与我当初的设想差太多。一年的租金就要15万元,即便是保本算,每天我也需要有400元钱的营业额,可目前我连房租钱也挣不出来。”店主有些无奈,“现在生意不好,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我肯定不能在这里干了。”
6家大店仅剩下1家
在劈柴院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江宁会馆,在那里可以欣赏到相声、茂腔等民俗艺术。但是,与很多小商家一样,今年江宁会馆的营业情况也不甚理想。“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营业额、客流量估计能少三分之一。”江宁会馆的总经理杨昆告诉记者,“由于经营状况不好,劈柴院中的6家大店目前仅剩下我们江宁会馆在维持着,另外5家要么倒闭、要么转让了。”杨经理说,今年生意不好做,客人来得少了。“像今年这种形势,如果再持续下去,谁都难以承受。”
特色弱化难吸引游客
改造开街才一年多,就从原来的火爆变冷清,劈柴院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调查过程中,不少商户反映世博会吸引了大批游客入沪,客观上减少了入青游客量,因此到劈柴院的游人比去年少了很多。但据记者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劈柴院自身一直标榜的特色正在“弱化”。
特色正在逐渐弱化
“改造后的劈柴院保留了原有的18家特色小吃 ,又从全国各地引进46家特色美食。”2009年2月,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指挥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了使游客在劈柴院能吃上青岛各种特色小吃,劈柴院进行错位经营,在业户办理营业执照的时候进行控制调整,同种业态的经营业户控制在2到3家。此外还引进日本、韩国的美食。
然而,今年9月2日记者在劈柴院内采访时发现,这种特色化经营并不是那么明显,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也远不到46家。仔细转一转就可以发现,特色无非就是锅贴、坛子肉、臭豆腐、年糕等 ,其余的多是海鲜、烧烤、米线、排骨米饭等 ,而这些在劈柴院外面都可以吃到。
9月1日晚上,记者曾来到劈柴院 ,发现真正生意红火的是劈柴院内及周边的海鲜烧烤店。当晚记者遇到一位从上海来的游客许先生,他听说劈柴院有很多特色小吃,特地赶了过来,却发现真正让他感兴趣的只有几家。
保证特色才能生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既然是特色,就应该没有重样的,一种小吃就一个店面,严格控制商家数量。而且不应局限于青岛本地的,全国其他城市的小吃也应该进来。但现在看看,劈柴院里有不少是在卖海鲜、烤肉的,不否认这些是青岛的特色,但他们不应该在劈柴院内连片开花。因为海鲜、烧烤外面也有卖的,没必要非得来劈柴院吃。要想吸引游客,就得弄点外面没有的东西,那才真正称得上特色。另外,也得上点档次。”
江宁会馆的总经理杨昆也说,劈柴院赖以生存的法宝就在于特色,“我们江宁会馆有特色的民俗艺术,也有劈柴院‘三味’的特色饮食,因此客人相对多一些,但整个劈柴院要想赚人气,就必须在特色上下工夫。”杨经理说。
整体布局也需改善
采访过程中,有商贩向记者反映,街区在布局上也有待完善。“去年开街的时候,劈柴院里面的街道都很干净,没有占路经营的情况,但从今年开始,商户都将摊位摆在了自家门前,这样街道就变得很拥堵。”一位商户说,“道堵了,我们这些里边的店就进不来人,很多游客想进来,但一看摊位都快把路口堵塞了,掉头就走了,这样我们的生意肯定受影响。”
面对劈柴院特色越来越淡化的问题,9月2日下午,记者试图联系刚刚接管劈柴院管理工作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但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办事处负责人的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文/图 记者 李伟伟
◎小资料 劈柴院
劈柴院位于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成的街坊,最初是以经营劈柴、竹竿、杂项为主的集市,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以后,经历了由劈柴市到劈柴院的转变。到上世纪40年代,馄饨、锅饼 、炉包和豆腐脑等小吃聚集劈柴院,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劈柴院也是旧青岛普通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风味小吃街”和“购物广场”。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重心东移,劈柴院逐渐萧条。为复兴中山路,重现劈柴院往日的辉煌,自2007年开始,市南区政府先后投资2.2亿多,对劈柴院进行改造。2009年4月12日,经过15个月的改造,中山路劈柴院重新开街。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gjmcw.com/article-list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