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煠紫盖:百年名菜几乎无人问津
煠(音“闸”,简体字为“炸”,但为保持原貌,在此仍用繁体)紫盖,一道听起来名字怪怪的菜。要不是有人亲手做给你看,你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这菜到底是啥样。
其实,它也曾经是一道苏州的名菜,历史上跟松鼠桂鱼、响油鳝糊、碧螺虾仁等苏帮菜一样名传四方.而且特别适合夏天食用。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这道菜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经人指点,记者最终在虎丘山塘街旁的正源菜馆找到了这道菜。
虎丘山下找到这道菜
正源菜馆就在虎丘山风景区正大门西侧不远处,民间简称为“正源馆”。虽然地段不算好,门面不算大,名气比不上松鹤楼、得月楼,但毛主席却曾提起过这家菜馆,《苏州市志》有记载。
原来,1955年10月下旬,毛主席由北京去杭州。专列曾在苏州火车站停靠。他在接见当时的苏州市领导时问到:“虎丘有个正源馆,还在不在?”人们推测,毛主席之所以这么问,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到上海参加会议或工作、居住,期间有可能来过苏州,在正源菜馆吃过饭。这里的饭菜味道特别,所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二三十年过去了还念念不忘。第二种可能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源菜馆名气很响,部分书籍对此进行了介绍,被博览群书的毛主席看到,所以会特意问起这家菜馆。
事实究竟如何,已无从考证。但不管怎样,正源菜馆名气一度响当当,却是个不争的事实。1947年刊印的《苏州游览指南》里,就有正源菜馆的广告;店门口的一副对联,还是上海滩三大亨之一的黄金荣所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家菜馆名气响,靠的当然是自家的菜。刺毛鳝筒、三丝鱼卷、爆双脆,都是正源菜馆的拿手菜。而其中最值得推荐的,就是煠紫盖了。推荐的理由很简单:好吃,外面吃不到。找到正源菜馆,说明来意,热情的菜馆负责人张安琴连忙吩咐厨师做了一盘煠紫盖,端到记者面前。
酥香松脆最宜热天吃
记者看到,这种菜被做成一片一片的,每片都呈长方形,很薄,外表金黄色,对着灯光可隐约看见里面有一层薄薄的红白相间物体,咬开一看,原来是五花猪肉。这样看来,煠紫盖有点像藕夹肉或茄夹肉。
熟谙山塘历史的徐文高是土生土长的山塘人,以前就曾尝过“煠紫盖”。说起这种菜的特点,他用“酥香松脆”四个字来形容:趁热一口咬下去,外面又脆又香,里面又酥又松,滋味醇厚,香鲜可口。
徐文高觉得,这道菜特别适合夏天食用。因为夏天天热,大家胃口不好,看见大鱼大肉都不太想吃。而煠紫盖看上去不像肉,吃起 来也不肥不腻,所以许多人都是吃了一块还想吃第二块。
这么美味的煠紫盖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曾经学烧过这道菜的张安琴透露,先把焖肉切成薄片,越薄越好,然后滚上蛋液,放到油锅里加工,这样就成了。
听听简单,要做好却不容易:油锅的温度低了蛋液就会化掉;高了肉皮就会四处爆裂,不但会烫着人,做出来也不成型。另外,里面裹的肉必须是焖肉,因为焖肉本生有咸味,吃起来入味。
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张安琴发现,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书的《桐桥倚棹录》在介绍山塘街酒楼时,就提到“煠紫盖”了,由此可以推断,这道菜至少已有160年历史了。
名菜曾经断档10来年
菜是好吃的,但为什么要叫这个怪怪的名字呢?曾经做过10多年厨师的张安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只知道,做这种菜用的肉是焖肉;而“煠”的本义是放到高温油锅里爆,但事实上这种菜下的油锅并不烫。而据84岁的全国烹饪名师刘学家介绍,“紫盖”就是猪身上一种肉,是坐臀上的肉(后腿肉)。
同样奇怪的是,这道价格并不昂贵的菜,如今只保留在虎丘正源菜馆,苏州其他饭店的菜谱上都找不到这道菜,所以几乎没人知道。
而就是正源菜馆的这道菜,也曾经断档了10来年。张安琴说,正源菜馆1997年转制给他,后来他去火车站、蠡口等地开旅馆,菜馆因此停业了10年,那10年时间里,煠紫盖自然就无从寻觅了。
今年5月,酷爱厨艺的张安琴在原址重新开出了正源菜馆,也重新拾起了“煠紫盖”这道菜。他希望,借着游入和当地众多的居民,这道源于民间的名菜能再为人所知,并发扬光大。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gjmcw.com/article-list4/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