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饮食文化尽显中和之美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一句亘古不息的名言流传至今。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以其独有的地域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而今,不论是贫民百姓,抑或是富人阶层;不论是家常便饭,抑或是佳节宴请,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们对于饮食的搭配以及内在文化的享受都有着与日俱增的高品质追求。
在传统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最高的饮食境界当然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其沿革来看,已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当之无愧地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如今的中国,不难看到那些黄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津津有味地品尝中国美食的满足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其独有的万种风情所显现的特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四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可以这样讲,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在不同意见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研习古人的踪迹,不难发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旨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不断追求的中国饮食文化奢华的中和之美。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gjmcw.com/article-list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