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营养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沪
中国人该喝与西方人一样多的牛奶吗?什么样的膳食结构对中国人最有益?没有扎实的科研,这些问题都无法“想当然”地回答。昨天,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在上海成立,作为我国首个营养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其主要使命就是要寻求有关“中国营养”的“正解”。也许,中国是世界上最讲究吃的国度。现代中国人究竟该怎么吃才健康?“中国人的营养研究数据太缺乏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研究所研究员林旭在昨天的成立仪式上说,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虽然我国的营养学家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长期以来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中国在营养学的科研积累上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国际营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在颠覆我们的传统观念。”林旭举例说,比如最新理论认为“高脂低碳”的饮食——即多吃肉、少吃饭——更有益健康。但这是否适用于中国人?“这些年,中国老百姓肉吃多了,饭吃少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多了起来。”这是由于膳食结构改变引起的,还是因为运动量的减少?面对国民健康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同行的挑战,中国营养科学家正携起手,共同开展研究。
经过多年酝酿,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聘请包括5位中国两院院士在内的阵容强大的学术委员会、拥有十多位骨干研究员,将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和临床单位,携手国家和上海疾控中心等,共同对中国人的营养与健康展开联合攻关,其中大使命包括:
——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营养、健康标准。由于遗传背景、膳食结构的不同,也许在西方人看来正常的指标,对中国人而言已经偏高;最明显的是体质指数,中国人的糖尿病往往发生在比西方人肥胖程度低很多的情况下。因此一切都要靠科研成果来说话。
——开发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有益于健康的膳食结构。牛排、奶酪也许美味可口,却不知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中国人的脾胃和健康。通过联合我国营养学界力量,共同努力,使“食物金字塔”中的数据更加“中国化”。
——研究与营养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有效的营养、生活方式干预途径。俗话说,上医工未病。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往往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通过推荐健康生活方式、改变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少发病、晚发病,甚至不发病,提高我国人群整体健康水平。
文章来源:文汇报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gjmcw.com/article-list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