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6家投资公司入股利和味道 抢占预制菜“风口”
当下,预制菜领域正是资本争相押注的风口。7月20日晚间,利和味道(青岛)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和味道”)正式宣布完成D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隐山资本联合领投,麦星资本、建发新兴投资、中金资本旗下中金传合基金、微光创投共同投资,泰合资本持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新增资金将用于高品质预制菜的新产品研发以及产业链聚合能力的构建,进一步增强利和味道在供应链端的优势。
利和味道成立于2010年7月,总部位于青岛,是一家以调味品、预制菜为中心的产业链级别的食品科技公司,目前构建了基础味道板块、复合味道板块、调理食品板块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利和味道创始人、董事长王斌介绍道,早在多年前,资本“风口”尚未到来时,利和味道就开始深耕预制菜市场,搭建了同时具备业务开拓以及产业整合能力的团队。
目前,正值中国食品工业的第二次革命性升级。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019年正式突破1万美元,消费者对“食”的品质提出了显著的升级需求。加之疫情催化,正餐场景中家庭烹饪比过去变得更为重要。
然而,伴随年轻消费者同时面对更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以及烹饪技能、时间的挑战,家庭烹饪效率化的痛点亟待解决。中国将迎来预制菜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过去两年,预制菜市场取得爆发式增长,并吸引了一众新老玩家入局,包括本味鲜物、珍味小梅园、小牛凯西、舌尖英雄等均斩获新一轮融资。此外,海底捞、眉州东坡等餐饮企业也纷纷下场,基于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各类渠道进行探索尝试。
预制菜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中商产业研究院推出的《2021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目前预制菜市场存量约为3000亿元,正处于巨大的蓝海市场,在5年后,规模可能迅速成长为上万亿,长期超3万亿。
对于本轮投资,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基金创始合伙人及首席投资官包凡表示,低温预制食品是中国食品行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市场渗透率有望大幅提高,而这一趋势正在提速。包凡表示,在需求端,伴随消费者人群结构的代际迁移,低温预制食品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消费者居家用餐的重要选择;在供给端,更好吃、更便捷、更健康的新一代低温预制食品已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用餐需求。
建发新兴投资副总经理王玉良表示,伴随国内食品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中国的调理食品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利和味道基于过往十年在味道研发和工业化方面的积累沉淀,抓住了行业高速发展的窗口机遇,厚积薄发,迅速在国内调理食品行业确定了创新引领者的地位,并通过并购整合,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拥有丰富产品矩阵的食品集团。
利和味道创始人、董事长王斌对此轮融资表示:“利和味道是一家以产品为中心的食品产业公司,坚持通过供应链能力持续提高产品综合品质。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单体消费市场,拥有最活跃的消费人群。目前,正值中国食品工业的第二次革命性升级,相信利和味道有机会通过沉下心来做‘创新且实在’的好产品来服务目标用户,逐步成长为一家中国优质食品公司。”
来源:经济观察网
-
人大代表关注福州预制菜标准化建设
想吃正宗佛跳墙,没时间去酒店,自己又不会做,没关系,超市买来半成品,加热一下就开吃。时下,这种预制菜品越来越多走入百姓餐桌。预制菜品加工的标准化也成为市人大代表关注的问题。记者19日从市人大常委会获悉,回应张建仙代表提出的《关于实施福州市预制菜品加工标准化的建议》,我市相关部门表示要鼓励企业参与预制菜品标准制订,目前我市预制菜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正在稳步前进。
张建仙代表在建议中说,年轻人工作生活节奏快,未来预制菜很可能成为他们的厨房必备品。但由于预制菜行业门槛相对较低,食品卫生安全难以控制。代表分析了实施预制菜品加工标准化的意义,建议探索预制菜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多维分类考量标准,并依托数字化转型助推标准化。
据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预制菜行业发展迅速,聚春园、海欣食品、海文铭、佰翔天厨等企业都在加快预制菜品产线布局。但总体上看,预制菜加工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推进标准化进程存在一定困难。为激励预制菜加工产业发展,该局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相关研发,积极融入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2021年,我市多个部门组织海欣食品、百洋食品、御冠食品等企业参与《福州鱼丸》团体标准制订工作,还鼓励聚春园、海文铭等企业参与佛跳墙地方标准制订。
回应代表提出的依托数字化转型助推预制菜品加工标准化的建议,市大数据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我市已建成的多个基础性平台可为数字福州项目建设提供基础的信息化及相关数据支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需求申报信息化项目,搭建标准化建设平台。接下来,他们会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共同推动我市预制菜品加工标准化建设。(记者 李白蕾)
来源:东南网
-
永州市政府与大湾区企业对接预制菜产业发展
永州新闻网讯(永州日报记者 万珂铭)经过前期考察对接,7月14日至16日,深圳餐饮博览会与IPCR预制菜研究院应邀组织大湾区食品农产品供应链和预制菜企业,赴祁阳、江永、宁远、东安,实地考察我市农副产品、预制菜产品及产业发展情况,探讨合作切入点,推动我市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及特色菜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副市长李旦梅出席对接洽谈会并讲话。
对接洽谈会上,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交流。李旦梅指出,永州是农业大市,长江以南首个、全国第4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建立了全方位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和实施“两个市场一个标准”,确保农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永州发展预制菜产业,有着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一定的产业基础。深圳餐饮博览会、IPCR预制菜研究院客商一行到永投资考察,是我市特色农产品、特色菜品走产业化发展重大契机,对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积极意义。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进双方合作;要做好预制菜产业全产业链布局,突出产业规划和要素保障,实施精准招商;要加强监管、服务到位,促成一批预制菜产业项目在永州落地生根。
来源:永州日报
-
花花食界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西餐预制菜行业的一匹黑马
近日,花花食界正式宣布完成数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泥藕资本领投,海南晟怡投资和上海铜程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团队搭建和业务拓展等。泥藕资本的创始人杜欣在天使投资界是一名非常神秘而低调的投资人,曾经投出知名的灵魂社交APP Soul和纵腾网络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对于本轮融资,花花食界的创始人兼CEO陈建华表示:公司在极短时间内即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一方面说明投资人对西餐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坚定看好和对初创团队的认可,另一方面有了资金的支持将加速新品的开发进度,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和优秀人才引入速度。同时也对本轮投资人对花花食界的支持表示感谢。
近两年,由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预制菜以其便捷的特点成为新的风口和热点。相关权威数据显示,2021年预制菜行业的零售额接近5000亿元,预计2026年零售额将达11000亿元。西餐预制菜零售额以其更高的渗透率在2021年超过1000亿元。截止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不到20%的渗透率,对比美日国家预制菜60%渗透率,中国预制菜市场具有强确定性的高增长空间且西餐市场的增速更快。
花花食界作为国内首家定位于西餐预制菜的公司,秉承科技创新,产品为本的理念,追求极致的产品研发“匠人”精神,还原菜品本源口味,以高端优质海洋蛋白食材切入,为餐饮企业和终端消费者提供美味、安全、健康、营养的预制菜产品。6月18日,花花食界首次新品发布就一口气推出了35款单品,涉及西餐的头盘、汤品、主菜、主食、酱料等,首期主要以一二线城市的B端餐饮行业客户为主。菜品覆盖包括泰餐、意餐、欧餐、日餐和美餐等五大菜系。近年来,随着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了剧烈冲击。危机之下,今年的餐饮行业都在艰难求生,降本增效成为了首要目标。对于一家餐厅来说,内忧的核心痛点就是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后厨人员越来越难招和菜品出品品质的不稳定。而花花食界的预制菜产品能为餐饮行业提供总体成本更低、方便又稳定的解决方案。同时针对消费端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出就餐频次急剧减少,家庭烹饪频次上升,居家烹饪成为潮流时尚,在兼顾美味同时追求健康、方便。后疫情时代消费习惯的重大改变,更是刺激了预制菜巨大需求。
杜欣在分享为什么投资花花食界时表示:预制菜就像餐饮或者食品行业的云计算,把厨房或者加工放在云端的中央工厂,在客户端交付一个最为简单的服务或者产品,一旦完成这个变革将是餐饮行业的科技革命。杜欣也特别欣喜的表示花花食界的创始团队在该行业经验丰富,走的非常深,也期待花花食界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为餐饮行业的工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花花食界创始人兼CEO陈建华先生作为食品行业的资深从业者,2013年加入联想控股旗下农业食品板块佳沃集团历任集团海外业务副总裁、佳沃海外业务执行董事、九橙(上海)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在创建花花食界前,他担任联想控股旗下上市公司佳沃食品(31.01 +5.58%,诊股)(300268.sz)总经理职务。陈建华认为西餐更适合预制菜,不管从工艺、食材、口味一致性和标准化等方面都更适合预制菜,这是花花食界为什么选择从西餐切入预制菜赛道的原因。公司2022年初开始组建专业团队,从西餐预制菜入手,重点从产品研发、食材甄选、供应链搭建和品质控制入手,邀请了米其林三星大厨担任技术指导,通过“三好一高” 的产品理念开发客户信得过的产品。短短三个月即开发30余款产品可为业界奇迹。
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秦玉鸣秘书长、中国副食流通协会的赵红梅副秘书长都对预制菜行业表达了极强的信心以及对陈建华带领的团队表示坚定的看好。相信在资本的加持和行业协会的领导下,西餐预制菜行业的一匹黑马将越跑越快。
来源:南早网
-
不如点外卖省事 不如自己做实惠 预制菜为何还“不够香”?
撕开包装袋,将食材、调料按顺序倒入锅中,简单翻炒至成熟,就能装盘上桌。短短几分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就新鲜出炉……近年来,这种让不会做饭的人也能轻松驾驭的预制菜逐渐走上百姓餐桌,不少商超、电商以及餐饮名店都加入了研发预制菜的行列。
说起“预制菜”,不少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提到“半成品菜”就熟悉多了。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分析报告》中,预制菜的概念被定义为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市场上的快手菜、即食菜、半成品菜均属于预制菜范畴。
在盒马鲜生超市,冷冻冷藏区专门设置了“方便菜”专柜,颇受年轻人欢迎。专柜里售卖的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三杯鸡等二十多种半成品菜,透过包装可以看到,每种菜都由预加工好的肉类、配菜和酱料组成,价格在十几元至三十几元不等。“我买过这里的京酱肉丝,虽然比点外卖麻烦一点,但自己做得比较安心,保存也方便。”顾客吕先生说。
一家专门销售预制菜的企业则以“人人轻松当大厨”作为广告语,在北京开设了三十余处门店。这家公司设在双井的直营店,紧邻CBD总部公寓,在选址上瞄准了社区内的白领上班族。门店面积不大,店内几个冰柜内都放着各式各样的预制菜品,“人人轻松当大厨”、“三分钟一道菜”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下午5时,不少年轻人下班路过这里,顺路提走自己购买的菜品。
据店员介绍,这家直营店开业半年左右,很受周边年轻用户欢迎。“疫情期间和入夏以来,我们迎来了两次销售高峰。现在回头客很多,最火的菜是宫保鸡丁,每天都能卖出去二十多份。”在该店拉的微信群里,有180多名周边社区的居民,每天上午店员都会在群里发布“今日特惠”菜品,经常是刚发布完便抢购一空。“今天做了糖醋鱼块,很满意,下次去店里还要买一份!”在微信群中,不时有顾客晒图夸赞。
在盒马鲜生超市的半成品区,记者观察发现,10分钟内陆续有15名顾客光顾该区域查看菜品,但最终只有3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将菜品放入了自己的购物车。一位老年人路过冷柜时,看了看价签便转身离去。
为什么预制菜会受到年轻人喜爱?美食达人、“打卡帝都好味道”栏目出品人程胜分析,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设备可能都不齐全,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饭。“择菜、洗菜、切菜太麻烦了,预制菜这样的产品出现,解决了年轻人不会处理食材、没时间做饭等消费痛点,符合‘懒人’产品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制菜和以前的罐头菜肴相比,色香味有了长足进步,种类也更加丰富。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预制菜其实在疫情出现之前就存在了,疫情可以说是预制菜的“催热剂”。“疫情居家期间,很多外卖食品到家之后或多或少会有些‘失温’,比堂食味道差了不少,而预制菜可以说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妥协。中国有句老话叫‘一烫顶三鲜’,炒、焖、炖等烹饪技术都对温度有很高的要求;而预制菜在食材选择和加工工艺上比较适合复热,大多数预制菜复热之后,在色香味上仍能比较接近堂食效果,因此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朱丹蓬则表示,烹饪小白、宅家文化、外卖以及懒人效应,都是让年轻人成为预制菜主流消费群体的原因。“预制菜”简化了繁琐的烹饪步骤,却满足了年轻人做饭的仪式感。
如何得到广泛认可
根据市场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平均花费21元到40元,从价格上看并不比外卖便宜。“主料包180克,宫保汁60克、辣椒油30克、油炸花生仁30克……”看着手机APP上限时打折的宫保鸡丁,63岁的市民韩女士还是直摇头。“这钱都能买一斤鸡腿肉了,这包菜连肉带调料加起来都没有半斤,买这种东西的人一看就不会过日子。”
“虽然看起来比自己做饭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步骤,但价格和外卖、堂食比差不了多少,还需要自己开火、加热和洗锅,我感觉还是不够省事。”市民吕先生说。
除了价格问题,一些预制菜的品质和口感也有待提升。打开某款APP的半成品专区,“荷塘小炒”这道菜下的62条评价中,“不新鲜”“量少”“口味不好”等词汇多次出现。另一款“香干炒香芹”后的177条评价中,大部分留言表示“香干不新鲜”“芹菜很老,嚼不动”。
还有消费者认为,能够长期储存的预制菜,肯定含有添加剂。“一份宫保鸡丁的保质期长达12个月,即使说了里面没有额外的添加剂,但我还是不敢轻易尝试。”韩女士说。朱丹蓬表示,有些预制菜的保存时间比较长,所以在食品味道、口感方面存在短板,也会造成食品的营养流失。“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方面是可以改善的;但从整体来说,这也是制约预制菜发展的难题。”
名餐饮加入预制菜市场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预计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因此很多餐饮品牌仍然看好预制菜市场,相继开发了新项目。
西贝莜面村打造了自家的预制菜品牌“贾国龙功夫菜”,将其作为未来的核心业务。在国贸一家商场内,贾国龙到家功夫菜的招牌十分醒目,店内没有厨房和厨师,只有贴着名菜标签的冷柜,售卖佛跳墙、酸汤鱼、羊蝎子等预制菜品。据店员介绍,功夫菜买回家后加热几分钟就能食用,十分便利;也可以由店内员工加热,让顾客带到隔壁的西贝餐厅内就餐。
作为预制菜行业参与主体中的餐饮代表之一,北京老字号全聚德也创新推出了很多预制菜产品。今年春天,全聚德推出的“单人份”手工片制烤鸭,在京东、天猫、盒马、物美、华堂等线上线下同步上市。产品定位于小分量品质需求,针对单人场景,如上班族、单身族,旨在吸引年轻人,是一款仅需简单操作就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与堂食烤鸭口感接近的便捷产品。老字号餐饮发展预制菜的优势在于深耕餐饮业多年,具备菜品研发经验和优势,拥有专业厨师资源,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标准化操作和管理,在菜肴烹饪上更具专业性和稳定性。
6月2日,中国烹饪协会在北京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对预制菜的原辅料、产品标准、生产过程卫生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将预制菜分成即食/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三大类。多位业内人士提到,预制菜归根结底还是食品,最终竞争的落点还是口感和便捷性。这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提出很高要求,也将成为预制菜洗牌的重要因素。
“预制菜是蓝海市场,未来潜力仍很大。预制菜企业要想实现较大发展,需完善产业链的完整度,在品牌打造、稳定品质上下足功夫,并且打造多维的消费场景。另外就是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客户黏性。”朱丹蓬说。
来源:北京晚报
-
酷热天轻量级预制菜受追捧,夜间经济规模将破40万亿元
佛跳墙预制菜以搜索频次高达10万,市场销量增速100%的惊人数据,让“预制菜”精品菜迅速破圈。但其实预制菜品并不局限于佛跳墙、酸菜鱼、猪肚鸡等精品菜,卤味、烤肠、牛肉干等轻量级日常小菜,同样深受消费者的追捧,尤其是进入夏季夜宵旺季,消费者对于卤味、烤肠、丸子等适合下酒的预制菜需求显著提升。
京东生鲜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超市在售预制菜已超过5000种。京东生鲜于7月18日至7月24日推出“夜宵季”专场,通过品牌跨品类联动、全方位场景融入等方式,多维度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让消费者能任性畅享夜宵季。
市场规模近万亿级,猪肚鸡、酸菜鱼、东坡肘子等更“香”
疫情的影响高速推进预制菜行业发展,据NCBD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高达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更将突破8300亿元。京东生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超市在售预制菜已超过5000种。其中,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菜肴类、煎炸及卤味小食类,以及时令性的产品。从目前的预制菜销售占比情况来看,猪肚鸡、酸菜鱼、东坡肘子、臭鳜鱼等预制菜肴销量最大;时令性的产品比如佛跳墙、年夜饭礼盒等爆发力最强;而鸭货、卤鹅、小酥肉、薯条等煎炸及卤味小食类则潜力最大,深受夜宵党追捧。
夜间经济规模将破40万亿元
中国夜宵文化最早起源于唐朝,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夜间经济将持续增长,预计经济规模可突破40万亿元。今年受疫情环境和高温天气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线上购买夜宵美味宅家享受。
而“酒+下酒菜”的组合作为夏日夜宵标配,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轻量级日常小菜,比如卤味、烤肠、小酥肉、牛肉干等,具备开袋即食、易于存放、种类丰富等特点,成为消费者夜宵首选。
此次京东生鲜夜宵季吸引了诸多知名品牌的夜宵预制菜加入,还提供和大额满减活动。预计今年夜宵季活动京东生鲜自营预制菜销售将突破70万单,销售额有望达1600万元。
来源:扬子晚报
-
预制菜“黄金赛道”如何跑出好成绩?
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3500亿元,业内预计这一数字5年内有望攀升到万亿元以上
预制菜“黄金赛道”如何跑出好成绩?
阅读提示
预制菜作为一个万亿元级市场规模的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小小一盘预制菜,一头是田间,一头是餐桌,串联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幸福路。有关专家指出,预制菜产业亟待规范,规范得越细致,越有利于行业发展。
简单加工,花费几分钟,厨艺新手也能做出大厨口味。7月15日至17日,重庆预制菜产业大会举行。众多专家学者、餐饮名流齐聚一堂,为预制菜产业建言献策。会议期间,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预制菜产业学院”揭牌。
来自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的负责人称,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到3500亿元。业内预计,这一数字在2022年将达到4100亿元,5年内有望攀升到万亿元以上。
预制菜的扑鼻香味,吸引着越来越多资本及地方政府加入其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有6.5万余家,近三年,企业年度注册平均增速为16.9%。其中,重庆市拥有250余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近三年企业年度注册平均增速为9.5%。
一个万亿级新蓝海
“那些繁杂的烹调准备,不如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只负责最后一道工序,还有享受美食。”7月17日,家住重庆两江新区的彭清对记者说,因工作繁忙,早餐和午餐基本依靠外卖和公司食堂解决。自从网购了“家宴版”的预制菜料理包,回到家中也有了享受佳肴的浪漫。
重庆市烹饪协会会长王顺海在预制菜产业大会上坦言,预制菜产业在餐饮和居家消费的推动下迎来了行业风口。“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厨房难题也迎刃而解。在逐渐改变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冲进了餐饮行业的最前端。
近日,百度联合京东发布《百度×京东618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预制菜”相关搜索同比上涨877%,其中95后占比超三成。京东“6·18”数据也显示,95后“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95.8%,成为忙碌年轻人的新选择。
出席重庆预制菜产业大会的多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从城市发展角度出发,预制菜很好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了“餐饮链”从源头到末端的闭环。
相关信息披露,自进入2022年1月以来,与预制菜相关的公司股价接连暴涨,爱烧饭、王家渡食品、三餐有料等预制菜品牌在一年内接连获得融资,最高融资金额破亿元。面对国内B端、C端的一片蓝海,预制菜行业的热情瞬间被引爆。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认为,预制菜等餐饮消费新模式的出现,既有现代科技支撑,也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是餐饮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奔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必然性,作为一个万亿元级市场规模的行业,其发展空间巨大。
西部小城打造预制菜之都
7月17日,在重庆梁平区蟠龙镇扈槽村,一片片水稻如千波碧浪,生机勃勃,迎风招展。
“米是预制菜产业前端。”重庆知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保燕说,要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水平,做好“冷沙米”品牌,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米袋子”。
近年来,重庆梁平区加快推进电商物流协同发展,破除从田头到餐桌、从产地到销地、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壁垒,并先后出台了《梁平区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试行)》《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力赋能预制菜企业跑出“加速度”,聚力打造产值超1000亿元的“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
走进梁平区方森豆筋厂生产车间,一阵清新的豆香袭来。“夏天,一盘凉拌豆筋、一碗稀饭、一个馒头,那是最安逸的。”近日,豆筋厂董事长邓福山对记者说,企业将乘着预制菜产业“春风”,进一步做出特色、做精产品、做好品牌,让更多的人都能品味豆筋就粥配馒头的魅力。
就在20天前,6月28日一场以“喜逢盛世·渝见味来”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峰会在梁平区召开。
“打造西部预制菜之都,抢占中国预制菜先机,梁平有很好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基础,应该说正当其时,未来可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咸柱在峰会主题演讲中建议,加强区域合作强化对外交流,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抢占市场先机,梁平出台了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10条激励措施”,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预制菜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快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
“目前,我们种植了九叶青花椒6800余亩,涉及3镇11个村。”被认定为第一批“万企兴万村”实验项目的重庆市熬山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敖宴飞表示,将继续“泡”在乡村,深耕“花椒+”产业,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为预制菜产业“增香提味”。
预制菜产业亟待规范
在采访中,消费者普遍反映,预制菜虽然方便快捷,但与线下门店所做菜肴的口感口味存在差距。此外,冷链运输环节和产品质量问题等也是消费者投诉较多的问题。
“预制菜产业亟待规范。规范得越细致,越有利于行业发展。”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认为,尽管目前出台的相关标准不少,但大多不具备强制性。整个预制菜产业急速扩容,需要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出台,这样才可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从消费者对产品的核心需求切入,打造高品质的差异化商品,无疑是预制菜赢得持续繁荣的关键。”美团买菜预制菜项目负责人李峰说,预制菜行业要想持续繁荣,必须增强洞察用户需求的能力,再就是增强菜品预制化后最大程度还原菜品味道的能力。
“当前预制菜很热,作为这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冷静,有可为,有可不为。”峰会上,四川省川菜特色调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主任车振明直言,“如果只是把厨房的小锅变成大锅,这顶多叫大号厨房,产品质量不能稳定,成本降不下来,规模效益也上不去。”
农业农村部预制菜行业标准制定牵头人张春晖研究员认为,手艺技艺的数字化是菜肴传统品质得以保持的关键。传统烹饪文化中,类似盐少许、糖少许、火候等主观经验太多。当务之急是要破解烹饪手艺技艺的数字化、标准化难题,让预制菜加工实现技艺数字化、工艺标准化、生产装备化、品质传统化。(记者 李国)
来源:工人日报
-
三年开设20万家“授权店” 趣店预制菜能否破圈
预制菜赛道再闯跨界大佬。7月18日,趣店集团创始人、CEO罗敏在旗下“趣店预制菜”品牌战略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三年要支持十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对于这一布局,罗敏否认其为加盟模式,而解释为是以不收取任何费用进行品牌授权,来售卖趣店预制菜产品。由此可见,趣店预制菜将通过不同模式的线下和线上渠道进行布局。分析认为,趣店预制菜的规划能够快速实现新业务的启动,从而实现扩张。不过,对于预制菜行业而言,供应链、研发能力、认知度、口味还原度等均是当下预制菜行业的痛点,这也是趣店预制菜要面临的挑战。对比市场前景,站在新风口下的趣店预制菜才刚刚起步。
“借力”开设线下门店
从线下转战线上,如今,趣店预制菜又准备重回线下了。7月18日,美股上市公司趣店集团旗下“趣店预制菜”品牌召开战略发布会。“我们在未来三年要支持十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会上,罗敏介绍了趣店预制菜未来三年的品牌创业伙伴战略规划。
对于上述规划,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罗敏时进一步了解到,所谓支持十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与常规的加盟模式不同,趣店预制菜将以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形式向用户授权品牌,从而售卖趣店预制菜产品。对于公司而言,将进行供应链端等方面的支持。
对于授权用户,则需要经过趣店预制菜标准筛选。另外,对于资金方面有困难的用户,公司还将向其提供一年的免息贷款。按照趣店预制菜目前的规划表,该品牌2022年将开设10000家门店,2023年门店将达到50000家,2024年将拥有200000家门店。
大批量开设线下门店的同时,趣店预制菜并不会放弃线上业务。罗敏表示,即便开设了线下门店,趣店预制菜还将继续布局其线上电商业务,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对于线上线下的结合,罗敏设想在线下门店达到一定规模后,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的订单由收货地址附近门店进行派送,从而达到最短时间收到商品。
据了解,趣店集团创立于2014年3月,为金融技术服务公司,于2017年10月18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趣店集团今年4月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在厦门启动了一项关于食品的新战略业务计划。
规模化打破保鲜壁垒
从趣店预制菜规划上不难看出,其希望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而规模化是其接下来主攻的方向。实际上,规模化对于投身于预制菜市场的企业而言是重要的指数,成为产品损耗度、获客率以及成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趣店预制菜的特点主要是鲜食、短保,趣店预制菜产品信息显示,一款预制菜的保质期在3天。对于消费者而言,鲜食预制菜会提升整体体验感,不过对于企业而言,便需要平衡整体成本和损耗率。对于这一问题,罗敏则表示一定的规模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罗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起初曾在厦门试水过10家趣店预制菜线下门店,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在此次试水中也意识到规模小、品牌度低从而导致损耗率大、商品和获客成本过高。另外,预制菜对于供应链的要求很高,而供应链的规模化打造能够带来价格优势。目前趣店集团先后在厦门、武汉、深圳等15个城市建立了15家预制菜生产加工工厂,未来将设立30个生产加工工厂,覆盖全国市场。
资深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表示,事实上,线上线下结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两种销售渠道能够互相导流获客,从而彼此赋能。对消费端而言,开设线下门店提升配送时效,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从企业端而言,趣店预制菜也能通过此种模式实现品牌化和规模化的快速扩张。
优化供应链成破局关键
疫情的催化下,餐饮行业呈现新的发展特点,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料理包在内的预制菜已成为餐饮业发展的热点。不过,从整个预制菜市场而言,如今仍处于初级阶段,同质化严重、性价比低、消费认可度低等问题也确实存在。而各个涉足企业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罗敏也坦言,生鲜类产品本身的属性在整个链条上存在一定风险性,对于趣店预制菜而言,成本问题和履约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预制菜市场本身而言,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行业的创新是企业端需要去推动的。
高级经济师、产业经济投资专家邓之东认为,预制菜赛道虽是这几年来的热点,但限制品牌发展的因素也颇多。邓之东指出,预制菜赛道门槛低,近年来入局的企业成井喷式增长,但同类型的生产商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居多,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集中度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预制菜市场竞争激烈,但由于覆盖范围与群体较小,影响其市场份额。另外,预制菜对于冷链技术要求高,物流成本与产品新鲜度限制了产品配送,目前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预制菜龙头企业。此外,预制菜行业自动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食品安全及品质也是布局难点。
文志宏表示,趣店预制菜所属的趣店集团对于互联网玩法较为熟悉,懂得如何销售产品,而且具备一定的用户基础。但供应链、产品研发、味还原度都是当下预制菜行业的痛点,这也是趣店预制菜要面临的问题。作为跨界的非餐企业,趣店预制菜在供应链管理上需要下功夫,因此需要有好的供应商与其一起配合,从而更好地布局预制菜。另外,趣店预制菜还需提升选品和品质把控力,从而提升品牌综合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 郭缤璐 张天元
-
受益于预制菜等品类研发 三全食品上半年净利预增45%-60%
7月15日,三全食品披露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1-6月份实现净利润为4.03亿元-4.45亿元,同比增长45%-6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32亿元-3.74亿元,同比增长30.79%-47.21%。
对于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较上年同期增长,三全食品表示,报告期内,公司调整生产布局,实施精细化管理,新渠道、新业态发展趋势向好,加大了新品类、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以及子公司收到了政府补助。
受益于新品开发与推广
三全食品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加大新品类、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销售情况稳定良好,公司调整生产布局,实施精细化管理,成本端效率持续优化,成效显著;新渠道、新业态发展趋势向好。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三全食品推出了覆盖水饺、汤圆、面点、馄饨、小笼包、煎饼等多种品类。在鲜食业务方面通过与战略伙伴的深化合作,不断强化了在米类、调理面类、沙拉类、烹调面包类以及预制菜肴类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在疫情之后,预制菜从幕后走到台前,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和选购。”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前,三全食品、思念等推出的产品都是预制菜的雏形,只不过是以米、面、点心为主,主菜产品涉及较少。“当前预制菜的火爆其实只是米面点心的一种延伸和覆盖。”
公开资料显示,三全食品于2008年上市,拥有“三全”和“龙凤”两大品牌,主营业务为速冻面米制品、速冻调制食品、冷藏产品、常温产品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汤圆、水饺、粽子、点心、面点、涮烤、冷藏及短保类等。2020年起,三全食品开始在新品类上加码。2021年上半年,三全食品先后在家庭用速冻食品领域推出了聚焦早餐场景的薄皮包子、杭州小笼包等产品,同时持续加大早餐场景的薄皮馅饼、动物城卡通包等次新产品的全渠道铺货;聚焦涮烤场景,持续开展不同产品系列的差异化渠道建设和客户开发。
行业入局者众
公司业绩预告发布后,7月15日,中泰证券发布研报称,维持三全食品买入评级。评级理由主要包括2022年二季度业绩延续亮眼表现,利润弹性持续释放;渠道+产品双优化成果显现,盈利能力稳定改善;速冻米面类持续推进渠道下沉,微波+空气炸锅系列新品挖掘新增长。
不过,中泰证券也提示,三全食品可能面临行业竞争加剧,食品安全事件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
“三全食品推出菜饭一体的微波炒饭、空气炸锅系列及北方焦炸丸子类等多种产品,将针对不同的渠道逐步投放市场。”对于未来的规划,三全食品在4月份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将不断围绕新兴消费需求开发新品类,随着预制菜行业的快速发展,挖掘消费需求,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万亿级市场规模的预制菜赛道开始拥挤。此前在宅经济和疫情影响背景下,囤货需求旺盛催热预制菜市场,包括呷哺呷哺、西贝莜面村在内的餐饮企业以及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电商平台争相入局,珍味小梅园、麦子妈、舌尖科技等预制菜企业接连获得融资,行业入局者众。
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制菜成了资本方对餐企的一个期待点。“随着进入预制菜赛道的玩家增加,未来行业白热化竞争加剧。”
(编辑 张明富 才山丹)
来源:证券日报
-
阳江: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15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余金富主持召开八届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审议和研究一批文件和事项。
会议要求,市直各有关单位要将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要参照市的做法,结合“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工作,立足本地农产品原料生产供应基础、预制菜生产企业主体基础及市场消费需求,明确发展定位,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要科学配置研发、供应、金融、人才等资源,引导组建全产业链发展联盟或联合体,制定产品品质标准与品牌建设标准,促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创新宣传手段,深入挖掘我市特色预制菜产品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讲好品牌故事。
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阳江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送审稿)
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按照规划细化年度目标、工作任务、重点工程并逐一落实。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经费支持,安排专项债要适度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会前还传达学习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把握、熟知熟记《办法》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主要修订调整内容,扎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提高综合应急救援能力,防范化解火灾风险。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