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中式预制菜:一个必将生长出大公司的大市场

     

    预制菜的“火”烧到了抖音。趣店老板罗敏踏着东方甄选掀起的直播巨浪,把自己推上浪尖。

     

    7月17日,抖音账号“趣店罗老板”做了一场长达19小时的直播。据称单场累计销售额达到2.5亿元,累计观看人次近1亿。

     

    当然,这一看上去骄人的效果,代价巨大。1500台苹果手机和巨大的补贴,让这场直播变成了一场营销大会。第二天,罗敏顺势召开了一场预制菜品牌战略发布会,宣布将进入预制菜赛道。罗敏称,2022年初,趣店就已在厦门、武汉、深圳等15个城市建立了预制菜生产加工厂,未来3年要支持10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

     

    从直播到品牌战略发布会,趣店的商业模式揭晓——也就是连锁加盟,通过建立强大的品牌势能,吸引普通投资者加盟,从而迅速完成闪电式扩张。

     

    今年初,已经离开瑞幸咖啡的陆正耀正式启动了预制菜项目“舌尖英雄”。据称,不到4个月,这个项目的加盟意向店签约数就已达6000家,累计获得了16亿元融资。在市场和资本的双轮驱动下,许多新的预制菜品牌都拿到了融资。

     

    7月17日,在趣店的直播间里,每一个消费者都能感受到薅羊毛的快感。我也忍不住买了粉蒸肉、肥肠鸡火锅、鲍鱼花胶鸡几样预制菜,分别只花了24.9元、16.9元、19.9元。但购买后查了一下订单,显示7月31日才会发货,对消费者来说,过长的等待时间显然会降低他们的购物体验。

     

    从这一点看得出,趣店抢时间,在供应链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就急吼吼地开始吆喝。

     

    和直播间取得的热度相比,很多媒体一点都不给面子,用趣店曾经的“劣迹”作为分析其新商业模式的模板,得出这是又一轮割韭菜大戏的序幕的观点。趣店从为大学生提供信贷解决方案起家,经营包括校园贷在内的小额信贷产品。后来因问题频出、政策收紧,市值已经从当年的百亿美元跌落至不到5亿美元。

     

    至于为什么进军预制菜领域,罗敏说:“因为它能真正帮助到数以万计的农民、渔民、牧民。用互联网去帮他们打开销路。”这话没错,不过从俞敏洪嘴里说出来就觉得掏心掏肺,但从口碑不佳的罗敏嘴里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充满了阴谋味道。

     

    在新消费领域,资本对预制菜赛道的认可非常充分。在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很少从处理初级农产品开始制作一顿饭了,然而中国不一样。大部分中国家庭每天用在制作一日三餐的时间高达3~4个小时。这在一个如此高效运转的社会里是不可思议的。

     

    导致预制菜如此之晚进入中国家庭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冷链物流成熟的时间较晚。三四年前,互联网企业进军生鲜领域促进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使预制菜进入家庭成为可能。

     

    第二,比起西餐、日餐,中餐的制作方式明显复杂。中餐的食材更为广泛、食物的搭配更为丰富、食物的烹饪方式难度更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式预制菜的研发和生产有很高的难度。对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来说,有更高的风险。

     

    第三,中国外卖行业过于发达。由于大量劳动力的存在,导致城市居民可以用较低的费用就可以享受方便的送餐服务,这也从需求端延缓了预制菜进入家庭的时间。

     

    第四,中国消费者并没有相关的消费习惯。在中国,从处理初级农产品开始制作一顿饭,被看作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文化传承。消费者教育是一件复杂和费时的工作。

     

    从世界范围看,预制菜市场都是从To B发展到To C的。

     

    预制菜的鼻祖依然是麦当劳。作为快餐业的样板,麦当劳除了在标准化和流程管理上开创了全新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食品的工厂化生产。麦当劳最重要的原料是肉饼、面包和薯条,它将这三样东西外包给福喜、辛普劳等食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按照麦当劳提出的要求和标准,生产出冷冻预制食品。同时,根据麦当劳开店的节奏和地域,建立冷链供应体系。

     

    预制菜很大程度上是餐饮行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副产品,是行业分工和运营精细化的产物。所以世界上最早的预制食品必然是To B的,快餐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预制食品企业的成长。虽然类似香肠、罐头这样的预制食品早就进入到家庭,但一直被当作家庭进餐的辅助食品,和餐饮企业的需求相比,预制食品进入家庭消费的门槛要高得多。

     

    首先,家庭对预制食品的保存期限更敏感。相对而言,家庭对食材的消费比较随意。对餐饮企业、学校、机构食堂等需求方,预制食物的消耗时间很容易控制,而家庭尤其是小家庭食材的购买和消耗大多没有规划,有的会马上吃掉,有的会放很长时间。一般预制食品通常有常温、冷藏和冷冻三种储存方式。这三种食物储存手段,不论哪种都有利有弊。常温储存,需要给食品加入添加剂或对食品进行脱水、密封。冷冻储存,低温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导致口感发生变化。冷藏储存最容易保持食物口味,但又容易发生腐败。

     

    其次,家庭对食物口味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中餐,要满足家庭成员吃现成饭的需求,必须在口味上和现场制作无限接近。

     

    预制菜领域一定可以成长出超级大公司,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来看,这是资本很容易得出的结论。例如著名的食品公司Sysco,它于1969年成立,年销售额已经从最初的1.15亿美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513亿美元。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该公司为餐厅、医院、学校等提供预制食品。Sysco是国内很多供应链企业的对标企业。在预制食品的To C端,更有名的是金宝汤公司。这家诞生于1869年的食品公司,成立时生产罐头番茄、蔬菜、果冻、汤、调味品、肉酱等。后来该公司发明了浓缩罐头汤,它制作方便、售价便宜,20世纪60年代成为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灵感来源,那个时候,很多美国家庭餐餐离不开金宝汤罐头。作为一种预制菜,汤罐头的大行其道被作为工业化侵入并绑架现代人生活的象征。

     

    从出身来看,发达国家的预制食品企业有的来自肉类屠宰企业、有的来自食品销售企业、有的来自冷链物流企业,也就是说都来自已经成熟的食品相关企业。目前中国相似的实体企业也在积极行动,包括来自餐饮行业的西贝、来自肉类屠宰生产企业的双汇等。

     

    这一次,趣店采用的是“闪电式扩张”模式。“闪电式扩张”的信奉者相信,创业公司要想获得巨大成功,需要有一个巨大的新机会,而且新机会里还没有出现占主导地位的对手。当然新机会中的竞争者也更多,创业公司必须进行闪电式扩张,尽量占领足够大的“领地”,累积自己的竞争优势。

     

    预制菜领域显然符合“闪电式扩张”部分前提条件。但要想进行闪电式扩张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创业公司必须拥有一个顶尖级的产品或服务。而趣店这样横空出世的公司目前除了炒作能力,还看不出他们身上具有任何在产品和服务上的过人之处。

     

    预制菜虽然看似简单,但真要解决预制菜最基础的好吃问题,其实需要极强的研发能力。这是一个注定会成长出大公司的领域。但趣店并不会因为声势浩大的开局就自然获得先机。对趣店来说,赛道选对了,但大家怀疑它的能力和品牌信誉。

     

    作者为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2-07-29...
  • 永辉下注预制菜,看点在哪里?

     

    在盒马、山姆等多家超市布局预制菜赛道后,永辉超市也加入了战局。

     

    要说到超市预制菜,最热的时段就是2022年的春节。由于多地提倡“就地过年”,预制菜概念一下子大火了起来——不用在外等位,不用电话预约,在家就能吃到大饭店的味道。预制菜赛道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受到了投资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这段时间,投入预制菜赛道的人非常多,除了食品供应商以外,超市、餐厅,甚至还有互联网企业都在跨界押注。

     

    我们可以历数一下这些企业:互联网电商叮咚买菜,旗下有独立品牌“朝气鲜食”布局B端,也有“叮咚王牌菜”、“叮咚大满冠”等C端预制菜品牌;新零售超市盒马,近期正式启动了盒马西南供应链中心,其核心就是中央厨房工厂,深度布局预制菜;汪小菲创立的麻六记也在下注预制菜行业,据财经天下报道,麻六记共研发了50多种产品,有4个抖音号作为宣传渠道,其中小黄鱼袋装、酸辣粉等产品销量破十万;还有瑞幸的前老板陆正耀,他的舌尖英雄正在迅速扩张,欲复制瑞幸咖啡起步时的相似战术,迅速占领大街小巷,成为预制菜的C端大王,据了解,不到四个月,舌尖英雄签约了6000家加盟商。

     

    可以看出来,入局预制菜的商家什么类型的都有。主要原因在于,C端预制菜已经逐渐被大量用户所接受,行业天花板正在不断被打开,有一种成为千亿大赛道的趋势。

     

    东北证券点评称,随着疫情催化“宅家经济”,以及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家庭户小型化趋势,C端预制菜市场需求爆发。根据市场空间敏感性测算,保守估计,若到2030年B端预制菜渗透率达到18%,B、C端市场规模之比为8:2,则行业B端规模在目前基础上还有2.5倍空间,行业C端规模在目前基础上还有4倍空间,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行业具有极大的潜力,而市场格局未定。方正证券认为,目前我国消费处于“调结构”阶段,而基于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的预制菜也历经“蛰伏”等待期,开始进入“发芽”阶段,冷链物流的发展以及餐饮业连锁化,加速了B端预制菜快速增长期的到来,C端渠道也在人口、社会结构的变迁中迎来爆发,B端先行,C端接力,预制菜行业景气度预计保持向上,行业扩容的同时实现结构性增长双击。随着预制菜大行业迈入蓬勃发展阶段,一系列高景气度、空间广阔的细分赛道正在脱颖而出,并孕育出一批基本盘坚固、竞争优势显著的龙头企业。

     

    这也说明一点,预制菜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必然也意味着相关的玩法会根据赛道内企业们原先的企业基因而产生差异化。不过,永辉超市为什么加入预制菜赛道?

     

    昔日黄鹤去,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永辉超市的股价自2020年年中到达阶段高点后就开始一路下跌,至今为止已经连续下跌了近两年的时间。很多人将永辉的问题归结为财报表现不理想,业绩表现差。这实际上是看错了重点。股价反映的是预期价值,同样的,永辉超市股价下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投资人开始逐渐不看好传统超市的未来预期,转而拥抱一些更加新潮的概念板块。

     

    无论是新能源,还是芯片、元宇宙,都是近期投资人们津津乐道的投资板块;而传统零售行业的企业们股价表现大部分都不太好,这是一个从价值走向成长的投资时代。因此,这并不是永辉一家的问题。

     

    当然,所谓的夕阳赛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夕阳。因为吃喝用度是人的基本需求,就算没有永辉,别的品牌依然会抢占这一块的份额,永辉所处的赛道是一个消费领域最核心的赛道。

     

    永辉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原先稳定的赛道中,突然杀出来了一些新选手,而且这些新选手还特别能打,有的擅长电商渠道,有的擅长生鲜食品,而永辉超市好像每一个板块都并不算特别突出,而这就造成了冲击。

     

    这一切的转变就从2018年开始,这一年叮咚买菜获得了5轮融资;这一年,盒马鲜生开出了86家门店,开店数量比前两年之和还多。

     

    从业绩来看,永辉超市自2018年开始就有些显得招架不住这些新人的冲击。叠加上2020年疫情爆发,这几年永辉的线下门店损失非常大;此外,永辉超市在2021年年度亏损的原因中提到,持有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以及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影响减少了2021年的净利润。因此2021年的业绩表现非常糟糕。

     

    看似传统的线下超市已经没有任何发展希望了,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线下超市是零售行业的重资产模式,未来的发展道路才有路可依。

     

    未来的超市到底是仓储还是超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无论怎么样,货,要有地方存放。轻资产意味着没有控制权,在这个年头,控制权要比亏损更优先。

     

    扩张,这是永辉超市早先快速发展的绝招。东吴证券分析称,超市是个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行业,中国的超市行业正处于集中度提升的阶段,龙头超市品牌有望通过市占率提升而实现持续增长。大型超市能够通过大规模采购获取更低的成本,并通过大规模、高度密集的门店,来摊薄后台管理及供应链相关费用。

     

    永辉则曾经是商超中扩张速度最快的那一个。

     

    家乐福,被苏宁收购了;沃尔玛也在不停地关店;高鑫零售,在2020年位列超市销售规模榜首,2021年下降到了第三位。据东吴证券数据,永辉超市在我国连锁大卖场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3.9%提升至2021年的11.0%,是CR5企业中份额提升幅度最高的企业。

     

    但是传统超市的模式不适应现在的零售圈新版本,这是事实。无脑扩张不会让自己赚到更多边际效益,反而会害了整个线下零售行业。

     

    就在这个时候,预制菜走上了台前。

     

    首先,预制菜和传统生鲜有相似点,都是菜品新鲜,且可以大批次采购,成本可控,作为超市来说,配置预制菜不会过度增加成本。其次,预制菜便于冰箱保存,部分生鲜有时反而会对储存有特别的要求,预制菜不仅利于超市运输保存,也便于消费者保鲜储存。此外,预制菜能够获得更高的溢价,超市能够获得更高收益;对于消费者来说,预制菜口味佳,比外卖健康,烹制时间要比等待外卖时间还要快,价格还更便宜。优点很多,且对多方都有利,是一个多赢产品。

     

    因此商超也开始配置预制菜,无论是华润万家,还是沃尔玛、大润发,商超纷纷向预制菜供应商进货,这些供应商不乏食品供应商巨头,比如安井食品、龙大肉食、国联水产等等。而盒马、叮咚买菜等新选手则纷纷选择开拓自己的品牌。

     

    永辉超市选择建立属于自己的预制菜品牌。据财联社消息,永辉超市旗下自有品牌“永辉农场”最新推出十三香、麻辣、蒜蓉三种口味的虾尾新品,6月以来三款产品销售量超10万件。截至目前,在预制菜方面,围绕一人食消费场景,永辉开发东坡扣肉、干笋烧肉、泡椒鸡杂、鱼香肉丝、卤香干炒5款预制菜,日前在重庆、四川、陕西、云南四省推出。

     

    永辉超市下注预制菜的看点到底在哪里?

     

    最大的一个看点就是,永辉具有大量的线下商超。

     

    盒马鲜生有近300家店,分布在全国近22个城市;而永辉则有超过1000家店,覆盖超过500多个城市。如果预制菜继续打开零售天花板,那么永辉大量商超中的预制菜将成为一个最锋利的武器。

     

    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也可以使永辉的预制菜享受到采购、物流、零售的便利,不仅能够实现规模效应,还能比许多跨界选手具有更强的资源控制力。

     

    但是当然,风险也是存在的。

     

    首先,预制菜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在三四线以下城市,还是有大量居民习惯在菜场购买生鲜而非超市。其次,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所具有的口味是不同的,要么为了口味增加料包,要么特制不同的口味,但是这也意味着成本大幅上升。还有,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中央厨房真的能够保证卫生吗,换句话说,一旦原材料出现问题,损害的将不只是一户家庭。

     

    最后,永辉的预制菜是否足够好吃,并且能够培养起大量用户的消费习惯,这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不过传统商超加注预制菜这个思路,给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永辉预制菜是否能够成功,后续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财经早餐

    2022-07-29...
  • 全国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在粤启动

     

    日前,笔者从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省市场监管局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卫生健康委、供销社共同启动全国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

     

    笔者了解到,本次试点旨在以标准化为手段推动农产品食品菜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融合化、全流程标准化、全环节品质化,以高品质“湾区标准”赋能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全产业链协同标准体系,是本次标准化试点的重要任务。广东将在收集预制菜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基础上,研制高品质粤菜预制菜产品湾区标准,构建协调配套、全面适用的标准体系,保证各环节有标准可依。同时,培养标准化人才队伍。推动重点标准实施,加强标准实施情况检查和改进,让新的预制菜湾区标准真正落地。

     

    据悉,本次试点将首次注入港澳元素,鼓励港澳方在内的预制菜全产业链相关方联合体共同申报。试点联合体要求涵盖预制菜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主体,“我们要汇聚三地优势资源,通过试点建设形成一批粤港澳三地共同认可的高品质粤菜预制菜产品‘湾区标准’,推动粤菜预制菜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助力湾区打造高品质预制菜产业高地。”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组织形式新颖是本次试点的另一亮点。试点建设将通过主题为“高标准好品质,粤预制粤滋味”的公开遴选方式启动,计划选出首批10个标准化基础好、技术引领性高、产业带动力强的试点联合体,同时多渠道、多形式营造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广东将高效高质推进试点建设,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固化优化为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宾红霞)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2-07-29...
  • 趣店牌预制菜,保质期涉嫌虚假宣传

     

    7月27日,距趣店CEO罗敏在抖音直播间带货趣店预制菜过去已十天,大部分消费者都收到了趣店直播间购买的预制菜。经济观察网记者实测趣店预制菜,发现其预制菜产品是即烹型、袋装包装、保质期三天,和消费者通常理解的预制菜产品有较大的差距。

     

    趣店在外包装写着三天保质期,内包装上则写着保质期12个月,与其宣传的“三天”不符合。北京市大嘉律师事务所律师宁灵芝对记者称,趣店在保质期的问题上打了虚假宣传的擦边球。

     

    一、保质期问题

     

    经济观察网记者于7月17日,在罗敏的直播间购买了酸菜鱼、水煮鱼、水煮肉片、剁椒鱼头等产品,并于7月24日收到了产品,收货地址为北京。该产品外包装标注产品保质期为三天,记者收到产品时已经是保质期的第二天,次日即过期。

     

    拆开外包装可以看到,趣店预制菜的构成包括独立包装的菜、肉和调料包,和大多数消费者理解的已经调配做好的预制菜不同,趣店的预制菜是即烹型,即消费者要拿出独立包装的菜、肉和调料包,再去自己烹制才能最终食用。

     

    也因此,打开外包装后,独立包装的菜和肉都有自己另外的保质期,例如在水煮肉片的里脊片的包装上,写着零下18度冷冻贮藏保质期12个月。

     

    一位预制菜头部企业创始人对记者称,蔬菜的保质期通常为3天,但是肉制食品通常是冷冻储存,可以达到12个月的保质期,因此外包装所强调的3天其实只是这款产品中所含的蔬菜的保质期。

     

    这和罗敏自己宣传的“3天保鲜期产品”有所出入。

     

    7月18日,罗敏在趣店预制菜品牌战略发布会上的话说,趣店是业界第一家做3天保鲜期产品的公司,而且是第一家面对用户(To C)去做预制菜的公司。

     

    保质期三天,也是罗敏认为自己的预制菜和别人的差异之一,“我们每一个产品都要配素菜,比如说酸菜鱼里面我们的蒜末都是新鲜的”。

     

    罗敏称,趣店在15个城市建立了15家预制菜生产加工工厂,“冷链是我自己跟顺丰冷链总裁亲自谈下来的。顺丰在所有城市跟我们都是S级的战略合作,优先保障我们”。这也是他解释的,为什么能够做到三天保质期的原因。

     

    记者在淘宝搜索预制菜,大部分即烹型预制菜会写明冷冻保存,保质期大多为几个月,从三个月到12个月不等。

     

    一位预制菜品牌创业者称,业内做保质期三天的蔬菜肉包叫净菜,不叫预制菜,预制菜做保质期三天没办法流通,到消费者手里就接近临期,但是消费者收到预制菜的习惯是冷冻,趣店标注了冷冻情况下保质期12个月,和业内的新鲜度无差别。

     

    另一位预制菜从业者对记者称,在制作方面,新鲜的肉类比冷冻的贵15%左右,在配送方面,冷藏和冷冻的成本差不多。

     

    从商品页面上看,趣店的店面叫趣店生鲜旗舰店,在商品页面,趣店并未写到其是预制菜,而写的是“半成品免洗免切免调味”,在商品页面也并未宣传三天保质期一事,而是在产品参数上写着“保质期三天,生鲜储存温度0-8度”。

     

    宁灵芝对记者称,尽管趣店在商品宣传页面没有强调保质期三天,但趣店CEO罗敏在开发布会时对媒体称其是业界第一家做3天保鲜期产品的公司,这也构成了其产品保质期三天的宣传行为。

     

    从产品上看,趣店的预制菜外包装上写保质期三天,是在冷藏的情况下,实际上在趣店内包装上还是写了冷冻情况下保存12个月,CEO罗敏在发布会上的陈述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误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第八条规定,趣店在保质期的问题上打了虚假宣传的擦边球。

     

    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趣店,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复。

     

    二、研发要求并不高

     

    趣店的预制菜属于即烹型。记者发现,趣店的农家小炒肉,内含一包切好的五花肉片,一包切好的螺丝椒和蒜片,一包豆豉,和一包调料包,按照趣店外包装的烹饪方式,要先热锅加油先炒肉片,再加入豆豉,然后加入辣椒包,最后放入调料包。

     

    连锁产业专家、和君咨询文志宏近期刚做过一家上市公司的预制菜咨询业务,他对记者称,从产品上看,趣店预制菜对研发要求比较低:

     

    一方面因为蔬菜洗净切片、肉切片甚至调料包都是已经有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和厂家;

     

    另一方面趣店的选品也以家常菜为主。

     

    记者在趣店直播间看到,目前趣店共有十几款产品。

     

    罗敏称:“用几十个名厨一起研发100多个菜,当我们发现这个菜品销售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把它做一些优化”。

     

    罗敏还称,“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卖到农家小炒肉”,但是记者在淘宝搜索到,老饭骨的翠椒小炒肉产品同样选用了五花肉、螺丝椒和豆豉,和记者收到的趣店的农家小炒肉产品结构相似,老饭骨该产品页介绍,螺丝椒在零下40度急速锁鲜,使得螺丝椒的青翠不变。

     

    另外,和很多预制菜不同,趣店预制菜均是袋装包装,趣店公关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称:“使用袋装包装是从消费者用户体验考虑的,主要是不占空间”。

     

    上述创始人对记者介绍,袋子和盒子成本差3毛钱,使用袋子更节约成本。


    2022-07-28...
  • 预制菜两项团体标准实施:不合格产品可追溯召回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孙燕明)7月28日,中国饭店协会制定的《预制菜产品分类及评价》《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正式实施,为预制菜的品质分级及生产质量管理提供了标准指引,并对生产企业的产品追溯与召回作出了明确规定。

     

    《预制菜产品分类及评价》团体标准规定:“预制菜是以烹调技术和餐饮美食为基础,运用食品工业的选材、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技术,加工制作为成品或半成品,方便企业或消费者使用的便捷菜点。”预制菜按照消费方式分为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按照贮藏方式分为常温类、冷藏类和冷冻类。该标准对预制菜的原辅料、包装材料、计量标准、分级评价、标识管理等分别作出明确要求,填补了预制菜品质分级和评价标准的空白。

     

    《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适用于直接从事预制菜生产经营的企业,对预制菜生产企业基本要求、质量风险管理、生产环境、原辅料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装和检验质量控制、贮存与运输质量控制、健康管理、产品追溯与召回等作出明确要求,从生产端加大对预制菜的质量保障。

     

    记者特别注意到,《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中的追溯条款规定:“追溯系统应完善有效,实现成品、内包装、半成品、返工物料、加工助剂和不合格品的正反向追溯,包括产品批次、原料批次、生产和交付记录等。应能够通过系统、程序和相关文件证明企业有能力追溯生产的所有产品。原辅料、包装物料、半成品和成品应有足够的标识信息,以确保追溯的完整性。”该标准中的召回条款规定:“应制定召回程序,明确召回处理流程,应在2小时内通过批号、到期日在供应链中确定、追踪和定位某指定产品。 应如实记录召回的产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召回的原因、召回情况、召回范围、处置结果、后续整改措施、风险和危害的控制等,保存相关记录。至少每年一次,通过模拟召回对召回程序进行测试,对于在模拟召回或追踪体系中发现的任何缺陷都应采取纠正措施,并将纠正措施记录在案。”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3500亿元左右,其中B端(面向企业)市场渠道占有率近80%。疫情防控常态化加速了餐饮业的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消费者对美味、健康、方便、快捷食品的迫切需求,将不断促进预制菜产业释放更大的市场潜力。今年上半年,预制菜产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0%左右,预计未来5年内将突破1万亿元。


    2022-07-28...
  • 新泰市现代食品产业链专班:发展预制菜产业 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8日讯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新泰市现代食品产业链专班立足当地农产品丰富、食品加工能力较强、冷链物流发展较快的优势,指导相关企业在中央厨房(预制菜)的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在泰安新泰市汶南现代食品加工产业园里,山东食安公社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厨房配餐中心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正式投产使用。“项目建设20000吨冷库保鲜平台,改造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公司负责人王居东说,“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利税0.12 亿元。”

     

    “食安公社是我们今年要力促小微企业升规的重点企业之一。”新泰市现代食品产业链负责人李秀新表示,“他们对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年不仅改造建设了办公服务区、厂区道路、供排水、供电设施等,还建设了食品安全管理和智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扩大了生产规模。”

     

    在小协镇现代食品产业园,新泰市粮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6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不断生产出即食方便粥、果饮(豆浆、果汁)、杂粮、即食玉米、即食红薯等产品。“我们当前在泉沟、楼德、东都、小协等乡镇均与当地农户进行了合作。”公司负责人李正安说,“由我们为农户提供种子,农户负责种植,我们同农户签订收购协议,负责回收农户种植的农产品,采用订单式种植,农产品由企业收购后,再进行二次加工。”

     

    李秀新表示,这两家企业的快速发展,只是新泰市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成果的缩影。如今,在专班的不断努力下,新泰市现代食品产业按照坚决完成1个目标、搭建2个平台、创建2级园区、全面落实产业链7清单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预制菜产业较稳定的原材料基地,总结出成熟的销售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下一步,新泰市现代食品产业链专班将在充分调研、精准分析当地预制菜产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以畜禽熟食为核心,以中央厨房为平台,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品牌知名、单品特色突出”的发展思路,打造新型预制菜产业布局。

           来源:闪电新闻

    2022-07-28...
  • 为预制菜的品质分级及生产质量管理提供指引 两项预制菜团体标准发布

     

    为预制菜的品质分级及生产质量管理提供指引 两项预制菜团体标准发布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等问题也引起关注。记者从今天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饭店文化节上获悉,中国饭店协会近日发布了《预制菜产品分类及评价》《预制菜质量管理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为预制菜的品质分级及生产质量管理提供标准指引,推动预制菜赛道真正有序、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预制菜行业缺少有效的产品生产、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管理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加工工艺良莠不齐,导致预制菜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且目前对于预制菜的定义、产品分类和食品安全指标缺乏统一标准,亟须制定对应的产品标准和规范。

     

    据了解,《预制菜品质分级及评价》填补了市场在预制菜品质的分级和评价标准方面的空白,还对预制菜原辅料、包装材料、计量等提出一系列要求。

     

    《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则适用于从事预制菜生产的企业,从生产端加大对预制菜的质量保障。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对预制菜生产企业的产品追溯与召回进行了规定。同时,预制菜生产企业还要对相关文件进行妥善保管,并不断进行评价与改进,以满足市场新需求。

     

    专家指出,两项预制菜团体标准的发布,对规范预制菜产业发展,提升预制菜产品品质及食品安全水平等都有积极作用。不过,由于这些标准没有强制性,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大,希望尽快出台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来源:新华社

     


    2022-07-28...
  • 预制菜能否成为人们的日常刚需

     

    预制菜的出现,似乎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背道而驰?

     

    当餐饮遇上了疫情,线下餐饮正遭遇严酷“寒冬”,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预制菜的火爆。

     

    近几年来,老龄化进程加速,生活节奏越发快速,疫情居家也使人不得不寻找更便捷的做菜方式,预制菜在这样的时机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逐年增长的数字让不少人认为,预制菜正成为一个新的刚需品类。那么,现实真的如此吗?

     

    “黄金赛道”

    将一盘菜端上餐桌需要用几步?

     

    无论你是否会做饭,只需撕开包装袋,将食材、调料按顺序倒入锅中,开火、翻炒成熟,就能装盘上桌。当前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日花费在做饭上的时间约为1小时35分钟,与2000年相比,45.9%的家庭在厨房做饭时间减少45分钟左右。

     

    一方面是年轻人无心将大把时间囿于厨房,另一方面也有预制菜的一份功劳。预制菜在中国早已有之,20世纪80、90年代,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其高标准化的供应链将净菜配送加工厂带入中国,这便是中国预制菜的前身。根据天眼查数据,预制菜在2014年后有过一波迅速发展。原因是当时外卖兴起,餐饮门店的出餐速度跟不上订单速度,且连锁餐饮发展迅速,为快速出餐保证配送,以及保持标准口味、品质,面向餐饮门店等B端的预制菜生产企业数量有所增长。

     

    而真正让其在C端火出圈是因为疫情的暴发,2021年,预制菜的规模达到3400亿元,同比增长18%,被天猫列为双11十大趋势单品之一。而今年长期的居家再度催化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消费者在受疫情影响之下,超半数消费者提升了预制菜消费,其中有45.2%的消费者增幅超过10%-20%,还有7.4%的消费者提升了20%。

     

    暴涨的需求引来了不少商超、电商以及餐饮门店,2020年初,海底捞便在多个电商平台推出了半成品菜“开饭了”,销售16款半成品菜肴,包括宫保虾球、辣子鸡丁、番茄土豆烧牛肉、酸菜鱼、大盘鸡等。卖午餐肉的梅林、卖辣鸭脖的周黑鸭、卖水饺的思念也在研发预制菜的赛道上不甘落后。

     

    互联网公司嗅觉同样灵敏。2020年3月,盒马成立了3R事业部,即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可以称得上是“预制菜事业部”。2022年,叮咚买菜推出预制菜独立品牌“朝气鲜食”,主要布局经销、代理、终端大客户等B端渠道,目标是把预制菜领域打深打透。

     

    除了食品行业和互联网,同样布局预制菜的还有地方政府。2022年2月,山东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5月,粤港澳大湾区预制菜产业园启动建设,总规划用地7000亩;6月,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举办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打造“国内首家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和“中国(原阳)预制菜产业基地”。

     

    当然,看一个赛道火爆与否,最重要的要看资本的动向。根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仅在2020年-2021年,预制菜赛道就发生23起融资。2021年4月27日,味知香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A股第一家半成品菜上市公司。

     

    2022年疫情在多地区反复,4月以来,Wind预制菜指数整体涨幅已经超11%,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5%,预制菜板块明显跑赢大盘。自2022年4月11日以来,预制菜指数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达19.5%。其中预制菜板块相关企业得利斯和“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更是一度涨停。

     

    冷链+口味

    赛道火爆,但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

     

    既有聚焦该赛道的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真滋味、好得睐等;也有速冻食品企业的产品线延伸,如安井、三全、立高等;同时,金龙鱼、温氏股份、圣农发展、龙大肉食、国联水产、颐海国际、西贝、广州酒家等也都沿着供应链进入预制菜领域。

     

    按理说国内预制菜在B端发展多年已相对成熟,2020年开始从C端发力,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但为何没有龙头企业跑出来?

     

    首先,相较美日动辄百亿、千亿营收规模的企业,现阶段我国的预制菜企业营收规模多为10亿以下,且为区域型企业。其中70%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属于作坊式生产,规模小、实力弱、区域分布分散。

     

    其次,市场集中度低,区域特征不明显,企业市场份额有限。2021年“C端”预制菜消费中一线城市占比近一半,而一线城市人口仅有8299万,占全国人数比重不足6%。

     

    最后,由于规模化全国性企业数量很少,存在渠道竞争向品牌竞争升级的问题。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我国预制菜市场虽然已初具规模,但较美、日等国际成熟市场而言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谁能率先领跑、抢占市场?

     

    餐饮上游的农业有政策与原料优势,一方面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原料,能够被充分利用,再加工成“半成品预制菜”,为自身企业增值,如果能快速建立B/C端的分销渠道他们或有可能凭产品力诞生黑马。

     

    位于餐饮行业下游的外卖平台、盒马等新零售终端,他们具备渠道优势,同时还能够获取更多消费者数据,从而不断优化预制菜产品。进军预制菜的京东,本身拥有强大的物流、供应链实力,这也是预制菜品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连锁品牌餐企,他们具备做预制菜的口味优势。预制菜的核心在于产品、在于口感,而餐饮企业最清楚消费者喜欢什么,他们推出的预制菜都是在门店经过成千上万次消费检验,是消费者用嘴投票出来的。

     

    专业预制菜企业深耕区域能成为小而美的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全国化龙头……

     

    多人认为预制菜门槛很低,实际上恰恰相反,只有资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供应链体系、核心竞争力。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口味复原程度。想要保证风味口感、保障食品安全,预制菜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生产、运输、仓储、物流等各环节中对温度的要求,不仅要建立高频、高效的冷链仓配系统,还要有一整套的控温、恒温、测温监控。因此,冷链成本制约了不少预制菜企业的大范围扩张。

     

    由此可知一家预制菜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有两个关键因素,即“冷链+口味”。

     

    警惕成为下一个“社区团购”

    预制菜概念的爆火引来机构的关注,多家机构也火速推出预制菜深度报告,大多认为预制菜是近五年食品加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

     

    比如,中商产业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显示,预制菜市场的规模合计为2044亿元-3066亿元,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未来6-7年我国预制菜市场可以成长为万亿元规模的市场,长期来看,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

     

    “从现阶段来看,预制菜的‘万亿赛道’可能有夸大的成分。”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表示,在当前受到大量关注的背景下,预制菜整体行业发展的产值预估也会有“流动性溢价”,除非这个行业有突破性的政策利好或者技术变革之类的重大变化。

     

    预制菜也同时要警惕资本的热炒。资本的进场,会让这个赛道跑得更快,也容易带来部分的无序竞争。曾几何时,资本的进入让团购行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千团大战,也让前几年火爆的社区团购,如今同样危机四伏。

     

    有媒体在文章中称——资本盲目的追风口容易导致预制菜行业的竞争畸形,不可避免同质化,有可能产生的泡沫反噬这股热度。这些隐忧也许不一定会成为现实,但足以让业内人士警惕。或许,这场商业“盛宴”,还需要政府调控与民众监督的力量。

     

    历来喜好“锅气”的中国人,若非图方便,很难放下自己对饮食习惯的坚守。“食必求真,然后至美”,可谓中餐的顶级追求,这一点上,提前分切、熟成完毕,菜品味道标准化的预制菜很难满足。未来预制菜能否征服“中国胃”,还有待观察。或许也没必要想着彻底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只需找准自己的位置,毕竟预制菜行业空间还有很多。


    2022-07-28...
  • 烟台莱阳:“抱团发力”打造预制菜产业“生态集群”

     

    “成立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就是要整合最优质的资源,生产方、供应方强强联手,发挥出我市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预制菜行业标准建立、产品研发、风味提升、模式升级上发挥引领作用,加速融入国际双循环和国内大循环,推动莱阳绿色食品产业走得更远、传得更广、名声更亮。”6月28日,在莱阳市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莱阳市副市长陈裕说道。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有着30多年预制菜发展历史的莱阳从企业各自单打独斗进入到了在政府引导下抱团发展,向行业纵深挺进的新时代。

     

    据了解,2021年,莱阳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367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7家,总产值达到700多亿元,出口企业110家,占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30%,年出口量约30万吨,出口额6.4亿美元。莱阳是全国首个“中国绿色食品城”,是中国绿色名市,去年又获评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春雪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A股主板上市。

     

    近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今年年初,该市组织召开近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座谈会,莱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当地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对食品产业发展前景进行热烈探讨,为接下来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加速突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靶向破解产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莱阳市从市直单位、镇街抽调专门力量,成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负责的绿色食品产业专班。专班成立后第一时间确定了以服务国际绿色食品城项目建设和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任务,突出发力。在掌握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与各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莱阳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合一”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地区某个产业的崛起,靠的绝不是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实现区域内企业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进而共同撑起产业崛起的基础。通过长时间摸索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律,莱阳市认识到只有将食品企业通过一个强有力的纽带整合起来,才能突破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实现从“船小好调头”到“船大好冲浪”的转型,因此莱阳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应运而生。联盟的组建,构建起莱阳预制菜“领导小组+行业联盟+产业平台”推进机制,整合全市预制菜设计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加强预制菜产业上、中、下游各主体协同联动和竞合发展,该组织必将引领莱阳预制菜产业成为行业的“领舞者”。

     

    大手笔绘就大蓝图,大规划决定大发展。莱阳市正研究出台《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农业传统优势,把预制菜产业作为食品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把莱阳建成国内知名预制菜加工基地和国内超市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预制菜车间+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实现从田边到舌尖的全链条发展。

     

    同时,莱阳市不断引导重点食品加工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合资合作,挂大靠强,建设食品加工业的“航空母舰”。位于莱阳市汾河路两侧的国际绿色食品城项目开工在即,该项目通过建设“五平台,一中心”,即:中国绿色食品展销平台、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绿色食品检验检疫平台、绿色食品金融交易平台、国际绿色食品研发创新平台,国际绿色食品保税物流中心,不断推动莱阳绿色食品产业向行业顶峰前进。据了解,日前,在莱阳国际绿色食品城项目线上推进会上,莱阳市人民政府与烟台市财金投资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创投资产管理公司与天府科技集团签订了30亿元的产业基金融资协议。

     

    看风云卷过沧桑历史,莱阳一代代的企业家不断触碰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的天花板,正与市委市政府一道面对全球惊涛拍岸的工业化新浪潮,通过深挖潜能,以更新的观念、更理性睿智的思考,以及更为强有力的措施,在区域资源优化、产业集群整合、区域创新体系健全等领域脚踏实地耕耘奋斗,正以务实的行动书写莱阳绿色食品产业更为华美的动人篇章。


    2022-07-28...
  • 光明日报刊文:拓展餐饮业“赛道”,让烟火气更温馨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影响,餐饮业遭到很大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下降8.5%;3至5月份,餐饮收入连续大幅度下滑,创下了2021年以来的新低。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餐饮业为大批劳动者提供了就业岗位。餐饮业发展,关乎亿万家庭的生计,也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统计,在2021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接近1/10为餐饮收入,拉动消费增长1.9个百分点。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餐饮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眼下,为餐饮业纾困迫在眉睫,对于餐饮业尤其是中小微餐饮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要精准施策,精确发力,助其渡过难关。

    当前,餐饮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当属资金链断裂风险。疫情以来,餐饮企业营收大幅减少,又承担着高额人力成本和门店租金,导致企业现金流严重短缺,很多企业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多年来餐饮行业存在的局限与短板在疫情背景下更加凸显,比如品牌意识淡薄、管理粗放、连锁餐饮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创新能力缺欠等。此外,餐饮市场在业态、质量、地域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平衡,整个产业链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集中程度不高、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低。对此,亟须各地尽早落地针对餐饮行业的纾困政策,同时各餐饮企业也当苦练内功,创新经营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赢利能力的跃升。

    近日,国家层面及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发布了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等一系列文件,对包括餐饮业在内的诸多特困行业实施减免税费、留抵退税、减免房租,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等政策,以期缓解这些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资金压力。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具有退税减税总量历史最高、强化精准性、突出阶段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等特点。这一套助企纾困组合拳,确实有利于减轻餐饮企业负担,帮助其恢复元气,提振活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各地餐饮企业也当不断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前段时间,餐饮企业积极开展线上外卖、线下外摆、出售预制菜、社群团购等业务,通过卖盒饭、支摊外摆、开直播等方式积极自救,寻找新的营收点。一些企业推出全新菜单时段,开启“夜间模式”,打造全新平台扩展用餐时段与场景,以新的消费模式助力消费复苏。还有的企业则创新营销模式,推出特殊节日限定、“套餐+玩具”“套餐+周边”等模式吸引消费者。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尝试无人餐车经营,推行无接触配送、无接触消费等新模式。疫情下的生存策略也催热了“预制菜”赛道,一些企业大力发展本地预制菜产业,进而拓展国际市场。

    随着这一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中,政策效应也将更加显现。不过,人们所预期的餐饮业报复性消费能否出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无论如何,要想更从容迎接未来的挑战,实现更好的品牌提升、更好的供应链管理、更好的数字化应用、更好的消费体验,这些摆在餐饮企业面前的必修课,每一门都含糊不得。

    (作者:张建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2022-07-28...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RR2013818

工作日:9:00-18:00 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