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吃辣挺好,但辣椒不能抑制幽门螺杆菌
辣,是魔鬼的调味。在有的人眼里,辣可以让人快乐飘飘,无辣不食,无辣不欢;另一些人眼里,辣则避之不及。
多数医生大抵是站在恨辣党这边的,要不然也不会动不动就告诉患者「你这病要忌辛辣」。即便吃爱吃辣的人,也有很多认为吃辣不是好习惯,觉得自己是在刀尖上跳舞,是在饮鸩止渴吃辣换取快乐。
事情可能在今天有了转机?一条热搜微博让辣党仿佛过年一般。
【插入图片】
条微博说吃辣能降低消化道癌症风险,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我们熟啊,那是胃癌的重要原因,抑制幽门螺杆菌就大致等于抑制胃癌。吃辣这么厉害,那肯定得过年了啊。
别急,吃辣可能没那么牛逼,这两个好处都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
能抑制幽门螺杆菌不等于能减少胃癌
首先,我承认,微博里说的多伦多大学新研究我没有找到,检索过文献并没有看到新的东西。
可能是我看漏了哈。不太重要,因为各种各样研究辣椒素(辣椒辣到你的主要成分)对幽门螺杆菌影响的研究很多。其实不光辣椒素,大蒜素等很多食物中的刺激成分都被科研工作者动过脑筋研究,是不是可以影响幽门螺杆菌。
结果真的是五花八门,有的说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有的说反而助长幽门螺杆菌对黏膜的炎症。你愿意相信哪边都能找到研究证据。但是我建议呢,不要看它们,没啥意思。
我们先不说这些试验设计的是不是科学,有没有猫腻。忽略这些,也不足以影响我们吃辣。现有的所有类似食物成分影响幽门螺杆菌都有两个巨大缺陷。
第一是早期主要以体外细胞级研究为主,它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影响幽门螺杆菌。但现实中不能实现。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说研究说人类一下子喝进去 1 吨水会致死,并不能说明喝水就危险了。量和具体环境相差太大了。
第二是近期的试验不是单纯体外了,但由于时间短,一般的研究终点,去观察的都是炎症和幽门螺杆菌的变化。问题就在于我们现在只知道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增加胃癌风险,但具体短时间里对幽门螺杆菌或者相关胃炎的影响跟未来是不是会胃癌不能划等号,就算影响了又能怎样,不知道最终是不是能减少胃癌。
也举个例子,就好比我们说收入增加,不能看老板发给你的钱多了,如果说你拿到两倍的薪水,但是出门一看,所有的消费品都变成了两倍价格,那也不是收入增加。只有确保钱多了物价不高,那才是真有钱了。目前的试验最多是刚看到了发薪,还没去验证购买力呢。
所以呢,没有任何药物之外的什么成分,包括辣椒素真的能在生活中通过多吃来影响最终的胃健康。真有幽门螺杆菌的话,还是得老老实实吃药治疗啊!
吃辣减少消化道风险研究意义有限
吃辣与消化道癌症风险的研究确实存在,是 2021 年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上的,研究对象是 50 多万中国人,平均 10 年观察期。最终结果显示有吃辣与食管癌有负相关,也就是吃辣多的人,食管癌更少一些。但更常见的胃癌、结直肠癌都没有观察到跟吃辣有相关性。
注意啦,这样的流行病学调研里的干扰是很多的,仅仅是给大家一个提示线索。不好去除那些影响干扰,单独去分析。比如吃辣的人是不是盐吃得少?
是不是吃辣的地区还有其他地下水等的区别影响肿瘤等……总之呢,辣椒跟食管癌有关系,但到底只是恰好同行伴随,还是因果关联,是不确定的。只能说,有可能,也许可以进一步去分析。但今天不能简单说,吃辣本身让你更不容易食管癌。
辣党别伤心,吃辣的那些坏处也不存在
你看看,吃辣的好处今天还都不太成立……有点儿沮丧哦。
没必要的,吃辣的这些高级好处今天确实待研究,但我们吃东西本来也不追求太多。作为一种蔬菜或者调味,满足膳食基本要求就挺好,顺便能带来快乐就更好了。本来那些坏处更是不存在的。
那些什么忌辛辣一般不需要听,听自己的感觉就挺好。
辣带来的痛是「虚拟痛」。我们之所以被辣到,是因为辣椒素能唤醒身体里的热痛觉感受器,让感受器发送「我们遭遇了热袭击」信号给大脑,人就有了痛感。关键是,关键是,辣椒素真的是个「骗子」,感受器被它骗了,并没有真的热伤害,只是一种模拟热痛,是胃在喊「狼来了」,过去也就过去了,完全不留痕。顺便呢,大脑为了安抚痛,还会给点儿内啡肽让你感受到快乐。就是简单的痛并快乐着。
不必因为有点儿辣痛就把辣椒屏蔽掉。量力而行,在微痛中获得快乐就好。爱吃就吃,不爱吃就不吃。每个吃辣的人都能找到那个平衡点的。
辣就普普通通,给平静的生活带来短暂欢愉。光环或者诋毁都不必给它。
-
顶刊《科学》分析“抗衰老饮食”, 15道题自测你吃的是否抗衰?
衰老,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话题。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探寻长生不老的方法。
从古人的“博食”养生到如今的抗衰老饮食,大多强调「少食」的观念。一项新研究发现,抗衰老饮食模式并非一劳永逸。
“抗衰老饮食”真的有效吗?
衰老是机体退行性病变和机能衰退,适应性、抵抗力减退的表现,简单来说,皮肤苍老是外在表现,器官逐渐退化、常生病则为内在表现之一。
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检验医学和病理学系的科学家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对当下6种流行的抗衰老饮食模式进行评估,探究这些饮食机制的共通之处,并分析了它们与抗衰老之间的联系。
该研究涉及的抗衰老饮食分别为:
热量限制:一般要求饮食降低总热量的30~40%,但通常需要补充营养素维持整体健康。
间歇性禁食:周期性地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零热量或极低的热量摄入,禁食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模拟禁食饮食:指一种低热量、模拟空腹状态的饮食方式,搭配中等碳水、低蛋白、高脂肪的饮食法。
生酮饮食:指碳水化合物含量非常低、蛋白质含量适中、脂肪含量高的饮食,旨在诱导酮病或酮体的产生。
限时饮食:不需限制食物种类、食量(合理饮食范围),只要一天中进食时间控制在一定时间(如12小时)内,其余时间完全不进食。
蛋白质限制和必需氨基酸限制:指减少蛋白质的总摄入量,或在总的食物摄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饮食结构中蛋白质的占比;对某个或某种特定氨基酸的摄入进行限制。
这些饮食主要分为热量限制、等热量营养素限制两大类。
其中,生酮饮食、间歇性禁食、模拟禁食饮食,属于热量限制;限时饮食、蛋白质限制或氨基酸限制可以相对保证同等热量的摄入。
这些饮食发挥的作用可以部分归因于热量限制,虽然可以帮助减肥,但该研究并未发现其是否能有效抗衰老,且效果因人而异。
研究指出,热量限制对寿命的影响高度依赖于基因型,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个体存活率降低。截至目前,无法确定上述类似热量限制的饮食是否会影响人的衰老。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对实验的实验室环境、遗传背景等因素分析后推论,人类很难做到常年均匀、持续地保持热量限制饮食。
自测:你的饮食是否抗衰老?
一日三餐不仅可以为生命补充基本能量,在营养摄入合理的前提下,还能帮助抵抗衰老。
回答下列问题,自测你的日常饮食是否有利于抗衰老。
1.你每天能吃到200克深绿色蔬菜吗(如菠菜、油菜、油麦菜)?
2.你会想办法三餐都吃到蔬菜吗?
3.你的主食,除了白米、白面外,是否有一半的全谷、杂豆或薯类(如土豆、山药、芋头等)?
4.你每天都能吃够半斤水果吗?
5.你每天都吃一汤匙的坚果仁,或芝麻、亚麻籽之类的油籽吗?
6.你每天喝1~2小杯活菌酸奶(不包括乳饮料和酸奶饮料)吗?
7.你每周吃4次以上豆腐、豆干等豆制品吗?
8.你每天吃的肉类或鱼类加起来不低于50克,也不高于150克吗?
9.你每一餐都保证吃到主食、蔬菜和优质蛋白质三类食物吗?
10.你能做到三餐定时定量,并且早餐也营养美味吗?
11.你每天所吃的食材种类能超过12种(不包含调味品和烹调油)吗?
12.你每周用饼干、速冻饺子、方便面和汉堡包、热狗等代替一餐的次数少于两次吗?
13.你总是让自己保持七八成饱,不会过撑,也不会让自己感觉特别饥饿吗?
14.你的菜肴烹调温度比较低,喜欢凉拌、炖菜和蒸煮,而且盘子里很少有多余的油吗?
15.你每天喝6杯以上的水或淡茶,而且不喝甜饮料吗?
第1~5题都得分
说明抗氧化物质摄入充足,有助抵抗皮肤和身体组织的衰老。人体的衰老,往往开始于脂肪氧化。
膳食纤维摄入充足,有助体内废物及时清除。不溶性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可溶性纤维能与脂肪和胆固醇结合,减少高血脂、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第1、6、7题得分
代表钙摄入充足,有助维护挺拔身姿,预防骨质疏松。
第6~9题都得分
说明蛋白质摄入充足,维护身体修复能力,预防少肌症。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合成能力下降,分解代谢变成主导。
肌肉需要良好的合成功能来保障,如果这时出现营养不良,容易导致肌少症,这是身体衰老、代谢水平低下的重要指征。
第10题得分
说明重视早餐质量,三餐规律。这可以帮助预防胆结石、胆囊炎等问题,也有利于预防多种胃肠疾病,延缓胃肠衰老。
第11、12题得分
说明饮食质量较高,食物多样化程度较好。这有利于预防营养素缺乏带来的衰老,也能避免依赖少数精白淀粉加油脂制成的不健康食品,减少肥胖和糖尿病风险。
餐后血糖、血脂水平过高会加速身体组织的衰老。
第12~15题得分
说明食物总热量控制得好,有助保持好身材。美国研究发现,运动和控制体重可以抵消更年期带来的不利影响。
人体衰老有3个“变速档”
生活中,你可能听到有人用“一下子变老”形容衰老速度。事实上,美国斯坦福大学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心发表在《自然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人体衰老有3个变速档。
34岁左右
青年人虽然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但人体内细胞数和细胞水分开始不断减少,34岁左右是机体衰老的第一个转折点。
神经系统与肌肉骨骼衰老:30岁后,大脑血液循环减慢,血流量减少,影响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
人体肌肉量在25~30岁达到峰值,而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影响机体代谢速率,35岁左右,骨质开始流失。
心脏、肺部衰老:30岁开始,心脏的心室壁和心瓣膜会逐渐增厚,心脏传导系统开始衰老。与此同时,肺活量也开始缓慢下降。
60岁左右
人正处于更年期的末期,又面临退休这一生活状态的改变,导致衰老速度加快。
循环、消化及免疫系统是这个年龄段衰老的特征。60岁左右,心脏传导系统持续衰老,易导致机体供血不足和代偿失调等问题。
口腔、食道、胃肠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系统衰老主要体现在各种激素水平及靶器官对它的敏感性上。
78岁左右
人体各项机能都进入快速衰老阶段:
神经系统:记忆力下降、易疲劳、对外界反应迟钝。
泌尿系统:肾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小,导致肾功能减退。
呼吸系统:出现呼吸肌力量减退、气管钙化等问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肺通气及肺换气功能减退,排痰能力也逐渐下降。
循环系统:心室壁增厚,外周动脉硬化,更容易引起脏器缺血。
认知功能:2018年一项在美国人口学会年会上公布的研究表明,大脑衰老从73岁起会有4年左右部分认知障碍期,随后的一年半到两年内就可能出现阿尔茨海默症或类似的认知障碍疾病。
6类食物帮身体“减龄”
衰老过程有快有慢,有时环境因素、饮食或疾病会促进衰老进程,如果能关注饮食细节,就可以延缓衰老。
抗氧化物丰富的蔬果、菌藻类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富含抗氧化物,比如维生素C、胡萝卜素、花青素、叶黄素等营养物质,可以增加血管弹性,从而延缓衰老和疾病。
菌藻类食物中富含多糖,对控制三高和预防癌症有积极作用,经常吃还可及时清除肠道代谢“垃圾”。
深海鱼
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癌症和冠心病、保护视力有积极作用,深海鱼(金枪鱼、鲣鱼、鲭鱼、沙丁鱼、三文鱼、鲅鱼等)中富含这种珍贵的、但容易氧化的脂肪酸。
需要提醒的是,干炸、烧烤、长时间焖炖、盐腌晾晒等吃鱼方式,都会造成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损失。
杂粮和薯类做主食
杂粮中富含黄酮类物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营养物质。薯类中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相对于精米白面而言更有利于控制血糖、保护心血管、预防三高和癌症。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不溶性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可溶性纤维能与脂肪和胆固醇结合,减少高血脂、脂肪肝的发生风险。前者存在于蔬菜和粗粮中,后者在海藻、蘑菇、豆类当中含量丰富。
奶类和豆制品
多摄入钙、磷、镁等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对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缺钙有积极作用。
豆制品中还富含大豆甾醇,对预防控制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利。奶类中也富含钙质,是补钙首选食物之一。
肉类蛋白质丰富,但不宜过多食用
中老年人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内脏功能减退等衰老症状,每天除了蛋类、奶类、豆制品、水产品,禽畜肉类是基本保障,但不宜过多摄入,否则会加重胃肠道、肝肾的负担。
-
鸡蛋「每天摄入量」有上限?新研究:亚洲人有天然优势
要说食材界的“百搭”顶流,鸡蛋一定榜上有名。它不仅完美融入各大菜系,自身也有多样吃法。
鸡蛋营养丰富、价格亲民,但一些人担心胆固醇超标,纠结于“每天能吃几个”。
近日,一项新研究显示,虽然鸡蛋摄入超标和心血管病相关,但亚洲人可能无需担心。
每天超过1个蛋,心血管风险增加?
近日,一篇发表于国际心血管领域首席期刊《循环(Circulation)》的研究显示,每天多摄入一个鸡蛋,与全因死亡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
该研究由中南大学湘雅二院黄佳琦团队完成,共纳入4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48万人进行健康数据跟踪,结果表明:
一日内每增加300毫克胆固醇摄入量,总体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0%和13%相关。
一日内每增加50克鸡蛋(一个鸡蛋)摄入,总体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6%和9%相关。
经过多变量调整后发现,较高的血清总胆固醇浓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具体而言,总胆固醇浓度每增加一个梯度,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4%。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上述结论并非适用所有地域人群。
比如在地理区域的亚组分析中发现,美国和欧洲人群中,鸡蛋消费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正相关;在亚洲人群中,鸡蛋消费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不相关。
无独有偶,2020年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在亚洲队列中,每天增加一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存在相关性;而在美国或欧洲的队列中则没有这种相关性。
3类人吃鸡蛋要“减量”
对国人来说,建议健康成人每天至少吃1个鸡蛋,蛋白蛋黄都要吃,偶尔一天吃3、4个问题也不大。对于下述人群,则要根据体质减量:
高血脂患者:可以每天吃半个蛋黄,若吃了其他胆固醇含量较高食物(动物肝脏、奶油、肉类),建议只吃蛋白不吃蛋黄。
胆囊炎患者:避开急性发作期,单纯胆囊炎患者用煮、蒸等不加油脂烹调方法。
鸡蛋过敏人群:可以试着吃蛋黄,如果也过敏就忌口。
需要注意的是,孕期女性/哺乳妈妈/健身增肌人士/青少年/蛋奶素食者,如果不存在血糖和血脂异常问题,可以一天吃两个鸡蛋。
挑选鸡蛋也是个技术活,给大家几个建议:
没有裂纹、摸起来有点粗糙感,拿在手中压手;
轻轻摇一摇,无明显“震感”;
灯光下透视,可见蛋呈微红色。不新鲜的鸡蛋蛋壳往往呈乌灰色,手感轻飘,灯光透视时不透光或有灰褐色的阴影。
鸡蛋与6类食材更“适配”
从营养角度出发,鸡蛋和以下蔬菜组“CP”,可能效果翻倍。
·鸡蛋+西红柿
西红柿炒鸡蛋简单易做,基本上适合所有人群食用。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与鸡蛋同炒,是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完美结合。
·鸡蛋+青椒
这对黄绿搭配,色彩美观,口味鲜香,营养丰富。青椒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及多种矿物质,二者搭配可弥补鸡蛋维生素C含量较低的缺陷。
·鸡蛋+洋葱
罗马医生将洋葱用作开胃良药,近代医学还发现,洋葱具有消炎抑菌、帮助降血脂的调理作用。
洋葱炒鸡蛋十分适合中老年人食用,洋葱炒熟后能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与鸡蛋搭配又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鸡蛋+韭菜
韭菜炒鸡蛋是非常好的“补肾”菜肴。韭菜中的膳食纤维比较粗,容易刺激胃,而与鸡蛋同炒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从口味上来说,鸡蛋味淡,和韭菜一起烹制,中和了韭菜的刺激味。
·鸡蛋+苦瓜
苦瓜味苦,但搭配鸡蛋则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烹制前先将苦瓜稍微用热水焯一下,再与鸡蛋一起炒,能起到提香、中和苦味的作用,二者同食还能清热解毒、养血益气。
·鸡蛋+虾仁
由于二者都富含谷氨酸,会生成谷氨酸钠,同炒可以说是鲜味叠加。此外,它们都是蛋白质大户,更适合缺乏蛋白质的人群食用。
-
赣菜:鲜辣香醇 味和天下
鲜辣香醇味和天下——赣菜的鲜明特色和文化气质
赣鄱大地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生态优良、物产丰富,孕育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赣菜。赣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典型的文人菜、养生菜、口味菜,深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之道。千百年来,赣菜不断与天时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养生理念等融合,形成了“鲜辣香醇、味和天下”的特色。
从技艺层面看 -“鲜辣香醇”是赣菜最鲜明的味型特征
1 赣菜重“鲜”
鲜是赣菜的原味所在。食材新鲜,才能保留其中的“生气”“灵气”,最大程度实现“原汁原味”。赣菜新鲜味美,主要有三“鲜”。
一是“材鲜”
赣菜首重食材新鲜,选料四季分明,尤以河鲜、湖鲜、山珍见长。如赣菜十大名菜之鳜鱼煮粉、白浇雄鱼头等,皆以新鲜活鱼入料。
二是“料鲜”
赣菜烹饪追求辅料、作料、配料的新鲜,注重材鲜、料鲜深度融合。多以鲜汤为辅料,以鲜保鲜、以鲜发鲜。代表性菜品有安远三鲜粉、南昌瓦罐汤等。
三是“色鲜”
赣菜是典型的“亮色系”菜系。菜品以亮色为主,有的鲜亮(瑞金牛肉汤、婺源荷包红鲤鱼)、有的雪亮(弋阳年糕、井冈糍粑)、有的透亮(黎川芋糍、瑞州烧麦)、有的清亮(明月鱼、永和豆腐)、有的油亮(文山鸡丁、鹰潭天师板栗烧鸡),搭配“气质相投”的盛放器皿,亮丽色美的菜品令人垂涎欲滴。
赣菜之“鲜”,让人尽享视觉之美和味觉之美。
2 赣菜喜“辣”
辣是赣菜的灵魂所在。中国食辣的省份不少,而最为典型的是赣菜、湘菜、川菜和渝菜。因江西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赣菜之辣既不同于湘菜的辛辣,又不同于川菜的麻辣,而是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鲜辣。这种鲜辣恰到好处的调动了味觉,让人“辣并快乐”“欲罢不能”,深受天南海北的食客喜爱。赣菜最具代表性的鲜辣菜品莫过于赣菜十大名菜之莲花血鸭、白浇雄鱼头和余干辣椒炒肉。
例如莲花血鸭这道菜。鲜辣赣菜的头牌菜,新鲜鸭血与米酒的精准调配,鸭肉与鸭血的充分融合,再配以新鲜辣椒、生姜、大蒜等,辅之茶油的增香提味,食之让人难以忘怀,舌尖的幸福感瞬间爆棚。又或者白浇雄鱼头。渗透着赣鄱山水之灵性的鲜嫩鱼头浇上鲜辣爽口的白浇卤汁(鲜辣椒、榨菜、雪菜等调制而成),鲜味与辣味完美融合,食后令人拍手称赞。
3 赣菜喷“香”
香是赣菜的气质所在。未尝其味而先闻其香,成为赣菜显著标识。
从食材角度看,赣菜主要有鲜香、清香、芳香、腊香、桔香、酱香等。
“鲜香”
鲜香的菜品,多集中在肉食类、水产类、禽蛋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四星望月”,鲜嫩的鱼肉裹上米粉,经过清蒸,鱼肉的鲜香和米粉的米香相融,香气四溢、鲜嫩可口。
“清香”
清香类的多带汤汁,代表性菜品如滋补泰和乌鸡。
“芳香”
芳香类的以素菜、山珍类等为主,藜蒿炒腊肉最具代表性,藜蒿的芳香与腊肉的腊香深度渗透,食后唇齿留香。
“腊香”
腊香类的较为小众但却是美食界的“黑马”,代表性菜品如安福火腿、萍乡腊肉、南安板鸭等。
“桔香”
桔香类的菜品较为特殊,如桔香鱼丝,香味浓郁,且有开胃、止咳等药用功效。
“酱香”
酱香类的菜品咸鲜浓郁、口感韧滑,如煌上煌酱鸭、永新酱萝卜等。
从烹饪技艺角度看,运用烧、炒、煎、蒸、煮、焖、炖等不同的烹饪技法,赣菜所散发出来的香也不同。
例如井冈烟笋。经过煮、炒,烟笋的竹香与猪肉的肉香互融,香味十足。又比如南昌米粉。可炒可拌,炒着吃韧而爽滑,拌着吃柔润劲道,不管是炒、煮、蒸、炖,不变的是米香四溢,萦绕唇齿。
赣菜之“香”贯通嗅觉、知觉和味觉,让人品尝到赣菜美味的同时,乐享嗅觉之美、味觉之美、知觉之美。
4 赣菜味“醇”
醇是赣菜的风骨所在。赣菜醇厚绵长、口味浓郁,这与烹调时常加入冬酒、米酒、黄酒等密切相关。
酒类调味品富含氨基酸,能渗透到肉、禽、蛋等食物组织内部溶解微量的有机物质,与食盐、糖类等和合,可以提鲜增香、提味增色,食后让人回味无穷。
经统计,《中国赣菜》一书,精心挑选的439道菜肴中,351道菜品中都放有酒类调味品,赣菜味“醇”的特点非常突出。主要菜品有宁都三杯鸡、甲鱼粉皮、鲤鱼跳龙门、柴桑鸭、分宜醋鸡等,最具代表性的宁都三杯鸡,一杯米酒、一杯茶油、一杯酱油,成品亮丽香浓,口感醇厚细腻,食后让人回味。甲鱼粉皮,调入米酒、黄酒等,汁浓香醇,鲜嫩不腻,味爽滑口。
做菜如做人,菜品见人品。赣菜不仅味“醇”,而且在滋味、气味、色调等方面追求纯正平和,深深地浸润着赣鄱文化,打上了赣鄱儿女群体性格烙印。
赣菜之“醇”,既是菜品本有之味,也蕴含着菜品背后的文化味。
从文化层面看 -
“味和天下”是赣菜最厚重的标识
受人口迁徙、经贸往来、文化开放等因素影响,赣菜不断守正创新,又吸纳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味和天下”的特点。
1 人口迁徙
加速了赣菜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江西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成为重要人口徙栖地。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大量北方人口进入江西。“唐中后期,江西人口数量在全国已居中等水平,此后的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耻导致的两次大规模北人南迁使得江西人口数量跃居全国前列”。《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十六年,江西人口为898.2万,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比重为14%左右。人口迁入对江西产生了巨大影响,反映在饮食文化上主要有三个方面:
01
引进了新的种养品种,大大丰富了饮食、特别是菜肴的种类、资源;
02
新的烹饪技艺传入,与当地烹饪技艺取长补短;
03
饮食文化习俗传入,共生融合。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赣南客家人南迁闽粤、东南亚,加上江右商帮的兴起,促使赣菜文化加速传至湖南、湖北、四川、广东、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对南方菜系尤其是湘菜、楚菜、川菜、徽菜、闽菜等产生较大影响。
总之,人口迁徙和菜源品种的丰富性,造就了赣菜菜品味感“和天下”的鲜明特点。
2 经贸往来
促使赣菜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技艺特点
江西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处闽、粤、湘、鄂、皖、浙六省之间和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珠江南北交通干道之上,区位特殊、水系发达、交通便利、运输便捷、贸易兴盛,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外来餐饮文化加速传入并不断与赣菜文化融合。
商旅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技艺,并融入赣菜饮食文化之中,使赣菜具有南北饮食的包容性,“显现出兼容并蓄、荟萃精华、海纳百川的特点”。
赣南客家菜深深浸润了中原餐饮文化,同时与粤菜、闽菜相互影响;豫章菜、浔阳菜,多受淮扬菜影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饶帮菜与徽菜、浙菜多有融合。
“江西菜是被八大菜系所包容了,它也融入了八大菜系的一些精华”。可见,赣菜文化技艺“和天下”的特点非常鲜明。
3 文化开放
铸就了赣菜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江西是“儒学的中兴之地、禅宗的定型之地、道教正一派发源地”,儒释道文化在此和合共生、交相辉映,赋予赣菜深厚的人文内涵。“赣菜对于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来讲,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浓厚的底蕴”。江西传统饮食,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
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
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
江西是革命老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南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红色文化一脉相承,饮食呈现出鲜明的红色文化气质。赣菜发展的历史上,除了受名人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影响外,还深受红色文化影响,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从审美层面看 -
“‘味’‘道’和合”是赣菜最唯美的意境
赣菜在各类文化汇聚交融沉淀中得天下之中和,最终在菜品之味与文化之道双重浇灌下,实现了“‘味’‘道’和合”的审美升华。
1 赣菜讲究“味和”,即调味合于口,食之使人安和。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筑牢了赣菜最本真的底色。赣菜取材绿色生态,是典型的养生菜、健康菜。
在烹饪制作的过程中,赣菜善于利用每一种食材的本味,遵循“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的理念,调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以顺人体五脏六腑运行之道。
赣菜文化开放包容,深得中华饮食文化之精髓,博采各方菜系之长,荟聚了天南地北的味道。可以说是南北通吃、老少咸宜。“川菜太辣,苏菜太甜,鲁菜太实,还是赣菜好,兼顾东南西北”。这一评价高度肯定了赣菜,成为赣菜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生动写照。
赣菜“味和”众口,食之令人安和,在药膳养生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滋补泰和乌鸡入药有益肾养阴、壮阳补气之功能,并能补血、平肝祛风、补虚除劳、祛热生津;黄党山巧遇何仙姑,以黄芪、党参、淮山等滋补中药材入料,具有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功效。
2 赣菜讲究“意和”,即调味合于时,在食材搭配、烹饪技法和菜品呈现上,注重顺应自然,遵循节气变换,情随境转而意味深长。
这里的“时”,既有微观层面的恰到好处时,即烹饪时讲究火候,品尝时注重节奏;也有宏观层面的节气之时,即选材时遵循时令。藜蒿炒腊肉,选取3-4月间鄱阳湖畔自然生长的藜蒿,油温六到七成开始下料,炒至八分熟时再加调料,藜蒿的清香与腊肉的腊香最为浓厚。赣菜不仅食材搭配上讲究时令,在烹饪技法和菜品呈现上更是注重美感,以景德镇名瓷盛江西名菜,造就了美美与共的内在意蕴。
清代诗人袁枚曾在《随园食单》做过精彩论述,江西米粉肉“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 ”。“赣菜讲究火候,色、香、味、形、器俱佳,配以驰名中外的瓷都各色餐具,使之更加光彩夺目,诱人欲食而为快”。以上之论,可见一斑。
3 赣菜讲究“心和”,即调味合于心,五味俱全取其中,追求形神合一、韵味天成,让人在品尝、欣赏美食中感悟人生真味。
“心和”是超越“味和”与“意和”之上的美感体验,即在品尝赣菜美食、赏心悦目之后,感悟菜品和文化背后的美。
品尝井冈糍粑时,糍粑本身的美味退居其次,更多的是文化体验,井冈糍粑所寓意的新时代“甜美生活”让人向往。毛主席命名的“四星望月”,“井冈红军宴”,让人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赣鄱儿女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有着忠诚核心的历史传统。
红米饭、南瓜汤,品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尝莲花血鸭、文山鸡丁,忠义节烈的浩然正气充盈胸间;食甲鱼粉皮、永丰状元鸡,被才子文化的魅力深深感染。“庐陵宴”“浔阳宴”“天师宴”“明月宴”等,无不反映出赣菜的审美追求。
江西美如画,赣菜香天下。赣菜系赣鄱儿女劳作所创、生息所系、习俗所酿、史地所蕴,具有鲜辣香醇、味和天下的鲜明特色,实现了技艺、文化、审美的高度和合。作为华夏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赣菜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赣菜必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
很多餐馆不做现炒的菜了!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预制菜」
一道菜,从下单到上桌,需要多久?
你以为的食材处理、下锅炒制、装盘上桌等繁琐又耗时的工序,可能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
因为在你到达餐厅前,这道菜就已经完成了预加工程序,只需厨师的简单加热或烹调就能出锅,这就是「预制菜」。
预制菜包括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和即配食品。
有人说,预制菜失去了菜肴的灵魂,就像在餐厅咀嚼没有灵魂的“工业品”;还有人认为,预制菜方便又实惠,厨房小白也能轻松上手。
预制菜占领大部分餐馆
佛跳墙、梅菜扣肉、手抓羊排、松鼠鳜鱼、羊蝎子火锅等“大餐”,都可以预制,轻而易举地出现在餐桌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早在2000年,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就开始涌现了。2014年,很多连锁餐饮企业开发了预制菜,有些企业的预制菜占比高达80%。
2020年,有超过九成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出售半成品和预包装食品。一些头部连锁餐厅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很高,像某功夫、某野家甚至达到了100%。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今年2月18日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81.97%的消费者有购买预制菜的经历。特别是春节期间,近六成消费者表示年夜选择了预制菜,其中25.01%的消费者完全选购预制菜准备年夜饭。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中青年人(22~40岁)是预制菜主要消费群体,尤其在上班族缺少做饭时间的情况下。年轻人预制菜消费更高的原因还与不擅长做饭、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有关。
预制菜是如何生产的?
一道预制菜大致需要经历粗加工、细加工、加热烹调、包装、冷却、配送等六个环节。
粗加工。原材料的解冻、清洗等步骤。比如,土豆等根茎类蔬菜,要用机器毛刷摩擦来达到清洁的效果。
细加工。原材料经过清洗后,要送去切配和调味。以肉类食物为例,有些加工厂会用到真空滚揉机来腌制肉类,使肉类得到软化,腌制后更加入味儿。
烹饪。这个过程是决定一道菜是否成功的关键。有些菜做起来比较复杂,甚至原材料就有几十种,烹饪则有着明确的配方和工艺,基本上不太会“翻车”。
包装。严密的包装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目前最新的多层铝塑复合包装材料有7层结构,产品货架期可长达5年。此外,还需要进行快速冷却,来抑制微生物繁殖,目前应用广泛的液氮速冻技术,能在冷却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食物口感和原有风味。
配送。菜品准备完毕,会在全程冷链的条件下配送至各个门店。很多大型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与门店之间的距离不会太远,能够节省时间,保证新鲜程度。
在预制菜制作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工人们换鞋套、穿好无尘服,盘发戴帽、口罩、洗手消毒、经风淋车间洗吹等防护工序。
品质有保障的预制菜从最初的清洗到配送,最后端上餐桌,制作流程规范,其质量和味道都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也“拯救”了那些没时间和精力做饭的人。
预制菜存在5个缺陷
很多人会将预制菜买回家,加工后食用。虽然它足够方便,但仍然存在几个缺陷。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提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食品安全隐患
购买的预制菜可能出现变质腐败、食材不新鲜、菜内有异物、过期等现象。同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提醒,预制菜存储不当,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味道满意度低
报告发现,34.36%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非常美味,62.32%表示口味一般,3.32%觉得口味较差。中国消费者协会原秘书长助理、消费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前虎说,有的预制菜为延长保质期,加工时可能会加入过量调味品,影响口感。
标识信息不详
部分预制菜标识信息不详细,包括未标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未标注菜品分量、未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
菜品种类单一
调查显示,28.5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内容过于单一,可选品种较少。市场上的预制菜中,几乎都不含蔬菜。朱毅解释说,蔬菜较容易变质,长时间存放还会有亚硝酸盐过高的风险,不适合预制菜品。
运输配送困难
由于消费者主要通过线上渠道订购预制菜品,线下提货与物流配送是一个重要环节。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消费者表示在提货过程中遇到问题。
王前虎说,食物有“赏味期限”,有的时候可能没变质,但味道已经不好了,配送速度和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食物的味道。但目前没有统一的运输配送规范,商家也出于成本考虑,冷链运输无法全面实现。
不得不吃时做好6个细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给出了平时要吃够的食物和对应的量。其中,普通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蔬菜类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奶制品300克。
如果一定要吃预制菜的话,以下几个建议你可能用得到。
点菜时荤素搭配
不管哪种菜肴,单独与主食搭配都存在营养缺陷。选择时要注意荤素搭配,肉类和蔬菜都要有,不选肉可以用蛋类代替。
如果一荤一素两个菜吃不完,推荐点一个半荤半素的菜,比如青椒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
额外搭配果蔬
自备些适合生吃的新鲜果蔬、全谷杂粮、奶制品、坚果等食物。比如早上吃燕麦片,晚上多吃些绿叶菜。
少点过油的菜
干锅、干煸、水煮这几类做法的菜,都是重油重盐的菜品,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油,对健康不利。
主食选择清淡的
有些预制菜难免油多盐多糖多,主食尽量选择做法简单,口味清淡的米饭、馒头。主食中加点红薯、玉米、芋头等杂粮更理想。
每天最多吃一顿
没有选择的时候,每天尽量只吃一餐预制菜,其余两餐自己做,同时注意在家烹调时少放盐,弥补预制菜可能过咸的问题。
选择品质有保障的店
规范生产的预制菜,显然比地摊上现制的食物更加卫生与安全。要选择正规的餐馆或大品牌商家的产品。还要注意包装上标明的保存、食用方法,以免食物因操作不当而提前变质。
-
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2022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流通领域变革由偏重效率向重视公平转变
2022年1月14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支持的“2022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从共同富裕、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绿色商业、国潮崛起、城乡双向循环、创新业态、一刻钟生活圈、供应链整合、数字化建设等十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我国2022年商贸流通领域的热点趋势。“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是中国商业联合会一年一度的品牌项目,已连续发布十九年。
2022年是全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面对世纪疫情冲击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肩负历史使命的新时代背景下,未来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将有哪些趋势热点,未来行业发展将走向何方?中国商业联合会延续了十九年的“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对此进行了展望预测。
在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中国商贸杂志社的协助下,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每年9月底就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对宏观经济和商贸流通行业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研判。
据悉,在2022年中国商业热点出炉前,中国商业联合会分别于2021年9月28日和11月4日进行了两次研讨。中国商联专家委秘书处将专家评审组提出的热点问题梳理、归纳为19个选题,征求160多位专家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热点方向,然后组织业内专家、媒体人开展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撰写工作。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根据专家的评述报告撰写制作“2022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英文报告”,并同步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傅龙成发布“2022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
2022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为:
热点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助力城乡居民实现增收与共同富裕
2021年,商务部提出,主要通过流通网络布局、流通基础设施、流通主体竞争力、流通发展方式、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内外贸一体化程度的“六个提升”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在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下,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首先,作为流通体系重要微观基础的流通主体竞争力有望得到提升。其次,城乡流通网络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再次,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基础上,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展望2022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成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畅通、融合互补的有力支撑,这也是商业行业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体行动。专家预测未来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中将有望涌现出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大型流通企业;包括现代物流体系和应急物流系统在内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区域与城乡流通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改善区域、城乡流通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协调的状况。
可以预见,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背景下,2022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将继续在流通主体培育、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流通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流通体系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必将惠及乡村振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力推动共同富裕。
热点二:创新升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市场稳定复苏实现正常增长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扩大消费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相结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振消费,使得消费品市场重新恢复增长态势,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品质持续提升的发展特征。总的来看,2021年我国在居民消费升级、市场回归增长方面保持了连续性。
电商和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新品牌等创新潮涌动不息,我国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实体店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在七成以上,是零售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平台。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疫情阴影仍未消除、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加之物价上涨预期增强,汽车消费回落等不利因素,均给消费品市场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仍任重道远,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
展望2022年,专家们认为:我国消费品市场依然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但也有不少积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扩容提质,将为我国居民提高消费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也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助推我国消费升级趋势;科技、服务与制造的创新融合,将持续提升市场供给水平。其中,生活服务业是我国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和最大潜力,在各种新兴科技加持下,必将展现出愈加光明的市场前景。
2021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已大体回归正常。在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明年对国内消费的各项促进政策将会更加积极;预计2022年我国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率将不低于6%。
热点三: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商业全面开启绿色转型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在这场变革中,商贸领域将肩负起责任担当,全面开启绿色转型,针对行业特点将碳减排工作付诸经营实践。
例如,2021年的双11,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电商及物流全链条。天猫发布了双11减碳计划,首次推出绿色会场,上新绿色商品,发放绿色消费补贴;物流快递企业的绿色物流全链路发力,涵盖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配送、绿色回收等各个环节。线下实体零售则加速打造绿色商场,在绿色运营、绿色服务、绿色供应链上努力开拓前行。
专家们认为:2022年政策导向将推动实体和线上商贸企业经营日趋绿色化。这种导向会对店铺结构、店铺节能、商品包装、废物处理、物流技术选择、购物方式引导等一系列因素,产生重大影响。今后“绿色”标签或将成为商贸企业的标配,鼓励绿色低碳经营与消费。对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餐饮业收入的能源消耗量进行考核势在必行。
同时,双碳目标还将对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结构带来变化,在商贸物流领域,多式联运将有望快速发展,单位运输碳排放较少的铁路、水路运输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货运汽车将积极推行车辆往返“不放空”的“双重运输”,通过节约能源消耗实现减排。
热点四: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免税市场开发成为“蓝海”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际化商业大都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市场“虹吸”作用。
今天,大众消费和贸易销售已突破空间局限,买全球、卖全球、全时点、少环节成为趋势。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五座城市,率先进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
专家认为,我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意义在于发挥超大城市对消费引领带动作用,进而激发全国市场的消费潜力,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消费市场的地位,引领国内供给侧的优化升级。
与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互配合,2021年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广交会等,对京沪穗三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专家指出: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高端消费的回流,国民对高品质消费需求旺盛等因素将带动中国免税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免税行业也进入了更加开放的“有序竞争”新阶段,趋势长期向好。
热点五:新国货崛起展现民族自信,年轻一代成消费主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以及主要消费群体的迭代,一些国产品牌凭借优质新颖、彰显个性、性价比高等特点强势崛起,深受消费者青睐。人们把这一类国产品牌被定义为“新国货”。新国货体现创新、品质、潮流等时代特征,既契合当代年轻人对于个性化的追求,又糅合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在消费市场上异军突起。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新国货正是创建高品质国产品牌的产物,将从设计、技术、研发、营销、体验等多方面发力,在拓展本土化经营的同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向外输出中华品牌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主要表现在:年轻人成为新国货消费市场主角;企业通过开放融合、激励情怀、做小做精等多种模式打造新国货;同时新国货的品牌营销方式更加新颖,包括品牌与KOL(关键意见领袖)直接合作、跨界联名、顶级明星代言、国际大型活动的赞助等。
专家们认为,随着新国货开发能力的持续提高、营销力度的不断增大、以及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未来将有更多新锐国产品牌进入大众视野,获得市场认可,新国货的全面崛起将指日可期。
热点六:社区商业转向居家综合服务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在多种政策引导扶持下,我国社区商业正沿着便民、智能方向快速发展,随着各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和落成,便民居家系列化综合服务将成为2022年社区商业发展方向。
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具体包括:鼓励商业与物业、消费与生活、居家与社区等场景融合,实现业态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发展;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采取“一点多用”、服务叠加等方式发展微利业态,保障生活必需;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等。
专家们认为: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政策正在从偏重效率开始向重视公平竞争转变。受此影响,众多社区小店和个体经营户等小微商业主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专家们指出:从政策导向、消费习惯及商业发展趋势来看,2022年社区商业仍将是一大热门领域。重视民生、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流通体系建设的重头戏。其中,社区商业的综合生活服务功能,将成为网点配套与业态组合的热点,社区小店将在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化、数字化、智慧化等方面迎来全面升级。
热点七:新型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商业加快形成,有力推进产销衔接和城乡双向循环
推动农村商业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健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对于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城乡双向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国家战略和行业趋势下,未来的2022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将会出现以下变革:
农村商业网点短板加快补齐,升级农村商业体系。通过商业设施的改造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下乡进村,规范市场秩序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快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最终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不断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加快形成。2022年,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结构将进一步完善,传统菜市场会加快标准化改造升级,大型综合超市、生鲜超市、便利店、社区团购等多种零售业态,将是供应链整合的重要节点,各种农产品流通创新模式将继续涌现。
骨干农产品市场继续发挥其公益属性,成为市场调控有效平台。专家预测,2022年,农产品批发市场会继续加强公益性质,进一步加速数字化升级改造,一部分市场的经营模式,也将由摊位出租向出租与自营交易结合转型,或者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
农产品市场数字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速。伴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农产品市场数字化建设进程和管理功能不断增强。
热点八:餐饮业多措并举稳步回暖 质量提升数字化发展提振消费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1年总体上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不时存在多点散发现象,从而对餐饮业持续快速复苏产生一定影响。
尽管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影响仍在持续,餐饮企业房租、物管费、人工成本高,现金流不足,偿还贷款负担重等多重压力依然存在,广大餐饮企业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通过大力发展在线外卖外送业务,推出套餐、产品零售、开发新菜品等方式努力满足消费需求,实现生产自救和业绩回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餐饮行业数字化变革进程明显加快,2022年餐饮行业将迎来数字化餐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按照“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愿景,未来五年一直到2035年,我国将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业界专业人士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餐饮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将通过多措并举确保持续稳步回暖,并以质量提升、数字化转型作为技术支撑,努力提振餐饮消费。政策助推餐饮业复苏;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提升行业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绿色餐饮;持续推进反食品浪费;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另外,近年来餐饮业与零售业、文旅业等相关行业的跨界融合方兴未艾,有效实现了业态和行业互补,消费资源集聚,效益效率共赢,商业生态改善。这一创新在2022年将得以延续。
热点九:流通创新及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行业转型与变革走向深入
新一代数字信息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商业迭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且呈现出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的趋势。一方面,信息化起步较早的企业开始着手内部信息化整合,以消除业务模块之间的“数据孤岛”,提高线上线下协同效率。另一方面,区域性的连锁零售企业逐渐成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到家业务”作为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一种模式创新,从发展阶段来看,到2022年以积累核心用户与培养使用习惯为重点的“快速扩张时期”将要结束,提升商品品质与服务水平将成为决定能否留住顾客的关键。
另外,更好地满足消费体验,是近年来商业创新的一大潮流。在购物场景方面,打破传统的业态边界与品类组合逻辑,满足沉浸式、体验式消费需求,已成为商家吸引顾客的新途径。其中VR和AR技术在零售和生活服务领域已出现众多应用场景和成功商业实践。
专家认为,近几年流通行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期,企业围绕创新与数字化应用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一些新模式、新业态,特别是新一代数字化信息通信技术,由于对商业赋能巨大且前景无限,正逐渐被市场接受并深受青睐。而在经历了以拓展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初创期以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用户维系模式与盈利模式,实现可持续成长,或将成为流通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战略性问题。
热点十:实体零售竞争经营环境稳定向好,网上零售即将进入整合期
2021年,作为防控新冠疫情最为成功的大国,中国的实体零售也走出上年的低谷,实现了超出预期的恢复性增长。
专家们认为,出现这个积极变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两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国家对各大电商平台基于公平竞争的监管措施力度加大,使实体零售在与电商竞争中的不公平被动局面有所扭转,从而客流稳健回升,竞争环境趋向改善。二是随着流通领域一系列反垄断政策措施的出台,改善了实体商业、尤其是社区小商业的竞争处境。这两方面的变化表明,我国政府的流通竞争政策从主要重视效率转向更加兼顾公平。
同时,专家们指出,在长时间的疫情冲击下,零供关系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表现为由以往的博弈关系逐渐向同盟关系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实体零售企业开始尝试回归自营,并为此持续加码供应链,通过建设产地仓、基地直采、新产品研发、自有品牌开发、加大差异化商品比例、投资中央厨房、减少无效单品等,增强市场和供应链竞争力。
与实体企业经营创新稳健发展相对应,网上零售由高速转向中低速,并即将进入整合规范期。专家们认为,过去的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线上零售火爆,不少中老年的网购消费习惯也得以养成。但另一方面,随着线上线下迅速打通,线上零售的通道引流费用、各类手续费、营销广告费用和获客成本不断攀升,仓储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众多因素导致线上企业进入平稳的中低速发展,这有利于线上平台与线下商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
健康生活从“限盐”开始,我们如何做呢?
盐为五味之首,更是我们生活必需品。可是盐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等疾病密切相关。那么,食盐真的是我们健康的“敌人”吗?
人体是离不开盐的。盐中的钠离子具有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维持肌肉的兴奋性等生理功能。但绝不是摄入盐越多越好。食盐过多会导致血压的升高和钙的流失。对女性来说,食用过多的盐会导致皮肤失水,造成皮肤老化。因此,控盐是合理饮食的核心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为小于6克。其中2克为我们日常摄入食物所包含的盐量,那么,实际上一日炒菜盐用量应是4克。4克盐相当于一个普通啤酒瓶盖平铺的量。高血压或糖尿病患每摄入盐总量不宜超过3克。高血压、糖尿病并发患者和肾脏疾病患者每日盐的摄入量不超过2克。
特别提醒,我们日常饮食中存在着大量的“看不见的盐”。比如:1克味精含0.5克盐;100克酱油相当于15克食盐;100克香肠相当于4克食盐,就连许多蔬菜也是还有一定的盐。比如:空心菜、豆芽、紫菜等。还有一些吃起来不咸的食物也含有大量的盐分,比如薯片、饼干、松花蛋、方便面等。
预防高血压,提倡“高钾低钠”饮食,以减少钠离子对血管壁的伤害。我们选择高钾低钠盐,是一个比较健康的选择。高钾低钠盐相对于普通盐而言,不是很咸,但依然要遵循每日炒菜不超过4克盐的原则,不要因为不咸而过量。
(本内容由青岛市技师学院于扬、哈尔滨商业大学杨铭铎提供)
-
何谓饮食中的黄金比例?
营养学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科学、合理的搭配便是“好膳食”的关键之一。让我们一起看看饮食中的黄金比例。
早中晚3:4:3一
般来说,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早上身体刚苏醒,消化能力处于“预热状态”,早餐只需30%即可。白天活动多能耗大,中饭适量多吃点。晚餐后人们活动少,只需30%能量即可。
鱼肉蛋2:2:1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125-225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其中,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5-50克。大体比例可参考鱼肉蛋搭配比2:2:1。
荤素1:3
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肾负担,导致尿酸升高、痛风、肥胖、心脑血管等疾病。而植物性食物则能为人体补充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某些水溶性维生素。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125-225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因此,全天菜品的荤素比,大致可按照1:3来安排。
(本内容由青岛市技师学院于扬、哈尔滨商业大学杨铭铎提供)
-
饮食与健康-缺钙了吃什么?
钙是幼儿、青少年及老年人的必须需营养素,机体缺乏后,对于幼儿和青少年会影响骨骼发育,引起佝偻病;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期缺钙会造成骨质酥松症状。因此,补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下面推荐几类常见的天然补钙食物供大家参考:第一类,奶及其制品类,奶及其制品类含钙高,且易吸收,是补钙的首选食物;第二类,豆及豆制品,比如豆腐、豆浆、豆花、豆芽、豆干等;第三类,蛋及水产品类,比如鸡蛋、海鱼、虾、贝壳类等原料,这类食物含钙量也比较高,但由于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因此对于三高病人应选择食用。除此之外,还有芝麻酱、芹菜、油菜、胡萝卜、木耳等原料。另外,补钙是一方面,增加钙的吸收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光照,烹调时尽量缩短烹调时间,并在烹调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醋,这些都是促进钙在人体吸收的重要方面。
(本内容由青岛市技师学院于扬、哈尔滨商业大学杨铭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