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青州市云门山街道:凝心聚力打造预制菜产业发展“新高地”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5日讯 日前,青州市与中国农业大学举办校地合作“双百行动”预制菜产业技术需求暨项目合作对接会在青州云门山街道顺利召开,会议着力搭建高校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提升青州市预制菜产业水平。
2022年以来,青州云门山街道抓住预制菜产业发展先机,广纳人才、乘势而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品,助力叫响“青州味道”预制菜品牌。
引进专业人才,“攻”破技术难题。
积极推动开展校地合作“双百行动”活动,鼓励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不断破解预制菜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022年,辖区内山东皇尊庄园山楂酒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果酒发酵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重点突破发酵过程中的降酸技术难题及果酒稳定性低问题,预计项目投产后可增加销售收入1500万元,利税170万元。
全面摸排调研,“挖”出优秀企业。
坚持做强企业、做优品质、做大集群,着力打造以清真食品为特色的预制菜产业链条。推动穆邦食品、隆盛食品、青沪食品、圣奥食品为代表的优秀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知名度。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摸排预制菜企业人才缺口,分门别类建立预制菜企业动态信息台账,根据信息台账,定向帮助企业解决缺人才、缺技术等发展难题。
注重文化传承,“树”起特色品牌。
支持企业传承产品制造技艺,不断夯实民族文化根基,培育壮大本土民族品牌。辖区内隆盛糕点入选“好品山东”推介产品,“隆盛糕点传统技艺”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圣奥食品清真糗糕和老汤牛肉制作工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和放大这些国字号和省市品牌效应,积极帮助企业主导制订产品标准,不断提升蜜三刀、糗糕、长寿糕、牛羊肉等清真食品影响力。
闪电新闻记者 周明秀 通讯员 张彬彬 潍坊报道
-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立项制定5项预制菜地方标准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陈泳裕、蔡勇跃、记者罗勉从广东省有关方面了解到,广东省发布《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为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在全国率先立项制定《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5项预制菜地方标准。作为目前食品行业新风口,预制菜的发展颇受关注。
创新地方标准立项形式
本次预制菜地方标准创新了地方标准立项形式。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组织成立了由标准化、农业农村、商务流通、供销等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组成的预制菜标准工作研制组。工作研制组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确定了立项制定广东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急需的园区建设、物流配送、分类等基础通用标准。
目前,预制菜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尚无权威的统一定义,分类也是五花八门,不利于形成统一大市场;即食即配即热即烹等不同类型的预制菜,其所对应的食用方法、物流配送方法、贮存方法、保质期限以及对应的包装方式也不一样,由于无统一的包装标识规范,可能导致预制菜质量难以有效监管;预制菜运输需广泛使用冷链,目前市场缺少专门的冷链运输规范,可能导致上下游衔接不到位、食物容易变质等难点堵点。“此次立项制定《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3项地方标准,正是对症下药,可有效解决行业通用技术标准缺失的问题。”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以《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为例,标准拟规范冷链预制菜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参与冷链预制菜物流运输的企业。主要内容涉及设施设备、人员、温度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基本要求以及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前处理、冷链运输、交收与验收等要求、异常处理等方面,并可根据实际调整补充。
建立科学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
中餐烹饪对口感和食材新鲜度、烹饪过程要求较高,特别是像粤菜这种口味清淡的菜品对食材新鲜度的要求更高。工业化生产后的预制菜,如何还原中式菜肴的传统味道和“镬气(锅气)”是制约国内预制菜发展的一大痛点。此次立项制定《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地方标准,运用感官分析方法,以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为基础,用科学试验和统计方法来评价预制菜感官品质质量,建立科学的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从而引导国内预制菜生产标准化、市场规范化,提高产品质量和信任度,提升广大消费者的“复购率”,推动粤菜预制菜抢占更大市场。
近期,广东首次将11个预制菜产业园纳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但由于预制菜属于新兴领域,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更是首次作出部署,相关的规划、建设、运营均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立项制定《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通过实施预制菜产业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全省产业园建设标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可发挥广东特色农业优势和粤菜品牌优势,推动预制菜产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中入园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预制菜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发展网
-
南宁推动预制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
“叮!”随着微波炉一声到时提醒,办公一族小蒙不一会儿便从微波炉里端出了一盆色香味俱全的小龙虾,当作对自己辛苦工作一天的犒劳。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以及受疫情影响,让小蒙这样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很难有下厨的闲情逸致,于是方便快捷的预制菜便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只需几分钟就能吃到一道美味佳肴,朋友间聚餐准备一大桌菜也用不到一小时。
预制菜正在成为餐饮行业“新晋网红”。那么,目前南宁预制菜市场消费情况如何?发展现状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商超和酒楼。
线下商超售卖少有问津 年轻群体钟爱线上团购
麻辣小龙虾、豉汁蒸凤爪、红烧肉、松仁玉米……在仙葫蓉茉社区人人乐超市,记者在一处冷柜看到多款预制菜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冰柜中,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荤素齐全。记者随机拿起一盒豉汁蒸凤爪,看到产品外包装上详细标注了产品营养成分、配料、生产日期、储存条件等,使用方法提示“自然解冻后,加热蒸熟即可食用”。
那么,市民对这类便捷食品的购买意愿如何?记者到达某超市时是上午11时许,正值买菜做饭高峰,在记者停留的近20分钟里,并未见市民购买预制菜,大多数人仍旧在新鲜食材区选购。
该超市附近一处小区的社区团购负责人钟女士告诉记者,居民平时很少购买预制菜,购买新鲜果蔬、肉、蛋、奶以及日用品的居多。“我做社区团购快3年了,还没见过居民下单购买预制菜的,即食的熟食倒是偶尔见。”钟女士说。
同日傍晚,记者前往民族大道会展·航洋城沃尔玛超市了解情况。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找寻预制菜储藏冷柜并不容易,唯一一个冷柜中也仅摆放了当季最受欢迎的小龙虾,并无其他品类预制菜。记者看到,为提升顾客的购买兴趣,商家还提供了小龙虾预制菜样品,透过包装可以看清小龙虾的个头大小以及色泽等,但前来选购的市民并不多。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预制菜在线下商超的需求还是比较有限,那么像小蒙这样的年轻群体,一般是通过哪些渠道购买预制菜呢?
“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团购平台,我买过一次小龙虾,发现性价比不错,现在经常回购。有些‘团友’一次会下单五六盒。”小蒙告诉记者,通过线上团购的方式购买预制菜很方便,价格也有优惠,很多朋友都会跟团。质量方面,她认为还可以,“热一下就可以吃了,味道不错,而且小龙虾新鲜”。
跟小蒙一样,从事传媒行业的“95后”小谭也对预制菜产生了兴趣,“外卖吃多了也腻,偶尔还是想自己下厨感受下烟火气,但奈何自己厨艺有限。”他说,由于经常加班,三餐不固定,没有时间去购买新鲜食材做饭,而在冰箱里囤一些预制菜,对他而言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选择。“忙完工作想吃饭的时候,热一下就可以了,几分钟就搞定一餐,很方便。”
此外,相比起独居的年轻人,已经成立家庭的群体对预制菜的接受度相对要低一些。市民李先生表示,他的爱人平时也会在社区团购平台购买食材,但很少会购买预制菜。“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方便食品,加上现在有了小孩,饮食方面还是尽量自己下厨。”李先生说,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让他有一些担心,因此选购比较谨慎。
餐饮老字号探索“新赛道” 提升服务效率开发新市场
虽然预制菜在线下商超略显“沉寂”,但在一些酒楼却渐受欢迎。南宁市餐饮行业服务协会会长梁海宁介绍,目前协会会员对预制菜的关注热度很高,“不少会员都在这个‘赛道’上探索,其中有些已经小有成绩,建立了自己的预制菜加工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享受美食也逐渐有了方便、快速、效率等要求,酒店推出预制菜正符合当下人们对餐饮的需求。同时,预制菜解决了餐饮行业的许多问题,如食材的寻找、菜品的开发,大大简化了烹饪过程,为商家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江南区五一路的南宁市六福大酒楼是南宁餐饮界的“老字号”,其招牌菜柠檬鸭、大红扣肉深受市民喜爱。但由于大红扣肉制作工序复杂、耗时长等因素影响,一旦遇到就餐高峰期,后厨出餐的效率常常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为了提升后厨烹饪效率,同时节省人力成本,我们考虑以预制菜的形式解决大菜制作工序烦琐的问题。”六福大酒楼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酒楼2017年便开始研发预制菜,并在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投建了食品加工厂,目前旗下预制菜品牌“六福大红扣肉”不仅供内部食用,还畅销两广,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我们建立了大红扣肉预制菜的加工标准,比如扣肉的长度、厚度等都有一定标准,新鲜食材处理干净后通过快速超低温冷冻储存等技术能够保证食品的安全、风味和营养。”该负责人介绍道。
考虑到疫情对人们外出堂食的影响,酒楼还将围绕预制菜做更多的“文章”,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到店里的各色佳肴。负责人表示,后续计划结合其他地方的饮食特色进行风味调整,让特色南宁菜“走出家门”,让更多人品尝和了解。
梁海宁认为,预制菜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产业发展成熟、产品性价比得到提升,它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没时间下厨,预制菜能够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据他介绍,有一些社区目前已经把提供预制菜纳入其便民服务工作提升的计划当中。
“发展成熟后,预制菜的价格会更加亲民,跟自己买食材烹饪的成本是差不太多的。社区提供预制菜订购服务,不仅能给居民提供便利,也能够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他认为,在价格适合、安全和营养有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会大大提升。
南宁率先发布地方标准 助本地饮食文化走向全国
南宁作为农业大市,拥有全国最大的香蕉、茉莉花、火龙果、沃柑产区,是全区的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基地,也是全国“南菜北运”的主要产地,发展预制菜产业有较为充足的原料供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虽然预制菜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其安全性、营养保存等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当前,预制菜已成为餐饮食品行业的“新赛道”,但发展尚不成熟,全国尚未有统一的生产标准。
今年5月,南宁市就在全国率先发布《预制菜术语》《预制菜分类》《预制菜冷链配送操作规范》三项第一批地方标准,这是全国范围内该产业术语、分类及冷链配送标准的首创,为产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南宁市投促局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南宁市推动建设运营的“龙光东盟生鲜食品智慧港”,是国内领先的专业预制菜产业园,具备全链条服务体系。该园集生鲜食品集货、加工、仓储、配送及产业互联网等多功能于一体,为预制菜从原料到成品的产出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助推预制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
“邕”有美味,在预制菜这条“新赛道”上,南宁特色饮食文化如何通过标准化的预制菜产业发展走向全国呢?令人期待。
(来源:南宁云—南宁晚报 见习记者覃锦华)
-
面临“万亿蓝海” 预制菜产业要靠科技锚定方向
“道道是硬菜,轻松成大厨”“加热即食,堂食口感”……近些年,品种日益繁多的预制菜来到了人们的餐桌。
尚待开拓的万亿级蓝海市场就在眼前,一些发展中伴随的问题也难以避免。预制菜的发展,在机遇中伴随着挑战。
备受消费者和资本青睐
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资料显示,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萌芽,在60年代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并孕育出了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美国西斯科公司。上世纪70—80年代,预制菜进入成熟期。以每年20%的增速在日本高速发展,并催生出了日本两家最大的预制菜公司——神户物产和日冷集团。
而在我国,预制菜起步稍晚。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干净菜品直接配送+工厂的供应链模式才进入国内。
北京烹饪协会副会长王云分析,近年来餐饮企业为降低成本和标准化而大规模兴建的中央厨房推动了预制菜的快速发展。“有些中央厨房投资较大,设备、设施先进齐全且占用面积大,但是开工不足、运行成本高,预制菜成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产能的最佳选择。”他说。
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快了预制菜走进千家万户的速度。“疫情期间堂食不方便,有时候外卖也进不来,而且,现在很多餐馆提供的其实也是预制菜,所以还不如自己买,更经济实惠。”有消费者表示。
在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预制菜更让农业、食品、餐饮、电商等各路企业嗅到巨大商机,催生了一片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据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介绍,去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350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约50%,预计3至5年内可以冲上万亿规模。
据媒体报道,2013年至今,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2起投融资事件。其中,2020至2021年是融资高峰期,2020年预制菜赛道共有12起融资,2021年至今共有12起。申万宏源研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81万家预制菜企业,仅2020年至2021年就新注册成立了1.7万家。
6月27日,京东集团副总裁冯全普在预制菜行业大会上宣布,京东将全力加码预制菜业务,并提出了在未来3年打造20个销售亿级预制菜品牌和打造5个销售过5亿级预制菜品牌两个目标。
科学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面对一片红火的预制菜市场,进行过大量调研的王云提醒:“相关企业最该做的事依然是加强研发,修炼内功,不能被资本裹挟着往前,迷失了方向。”
“如何让加工后的菜品复热后呈现原来的口感,涉及复杂的食品加工技术。”王云说。例如,他曾承担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城市现代营养配餐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项目,该课题涉及的绿色蔬菜烹调中“酶促褐变”问题目前仍无法解决。
此外,王云表示,淀粉的糊化也是食品加工的难题,“还有中国菜肴明汁亮芡这一独特工艺,是在厨房中独立烹制后即刻端上桌才有的效果,在预制菜中就很难实现”。
王云表示,他在与科研人员和企业的沟通中了解到,各菜系中的纯肉类菜肴已比较标准化且成熟,如叉烧肉、狮子头、扣肉、米粉肉等,而诸如炒虾球、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酱爆鸡丁等爆炒类的菜肴,在工业化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难点。
“预制菜实际上横跨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但这两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标准差别很大,前后衔接好也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王云说。
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上,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文雁君表示,在确保营养的基础上,未来预制菜行业将会向风味多样化、生产规模化、口味本原化、原料标准化和配料标准化等五个方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五个发展目标,目前,仍面临着不少的技术瓶颈,如风味如何保留、如何导入功能健康元素、如何攻克天然的食品保鲜技术等。
王云建议,预制菜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应急保障工作,努力打造我国预制菜美食文化,按照不同群体口味加工产品,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的预制菜推向康养市场、海外市场,让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建议预制菜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国家应急保障,按不同群体口味需求生产加工产品,例如康养、乡村旅游等,甚至海外市场,大家共同努力打造我国预制菜美食文化,让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王云表示。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 曹阳
-
资本热炒下,预制菜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近段时间,预制菜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就连以“校园贷”起家的趣店也开始卖预制菜了。
7月17日,趣店CEO罗敏在其抖音账号进行直播带货,推出“1分钱抢购酸菜鱼等预制菜”等活动,这种“赔本赚吆喝”的营销可谓赚足了眼球。但随着趣店未来3年将支持10万用户创业开店、为缺少资金的商家提供一年免息贷款的新闻被爆出后,趣店也被媒体质疑借预制菜向加盟商放贷。
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王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趣店的优势在于营销端,能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粉丝流量,但它的短板是既没有餐饮企业的品控经验,也无法控制上下游供应链。按照它过去“抓风口”的打法,短期内它可能有所盈利,但长远来看,消费者还是只会为品质和服务买单,这对于趣店来说,还是不小的挑战。
随着资本的热炒,预制菜确实站上了“风口”。以味知香、好得睐等为代表的专业派,以盒马鲜生、永辉彩食鲜、叮咚买菜等为代表的零售派等“六大门派”企业纷纷盯上这一赛道。但火爆之下,预制菜的潜在风险也不可忽视。
首先,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预制菜,它首先是食品,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但江苏省消保委今年2月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消费者表示购买预制菜遇到过质量问题。其中,有25.71%的消费者遇到了菜品变质腐败的问题, 15.39%的消费者表示购买的预制菜内含有异物。
可见,预制菜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比较严重,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资质不全或没有做餐饮企业经验的企业进入,尽快出台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保证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应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其次,在资本市场火出天际的预制菜最终要经受人间烟火的考验,但一些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其实并不高。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显示,消费者对预制菜品的味道满意度较低,有超过六成(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甚至有3.32%的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而且,目前预制菜的产品比较单一,同质化比较严重。
在此背景下,预制菜行业如何提升口味、提高产品的丰富度,让更多消费者接受预制菜就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再次,预制菜行业还存在诸多引发消费投诉的风险点。例如,一些消费者反映预制菜存在偷工减料、价格贵、物流配送以及提货体验差等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实际货品与商家图片、网页等宣传内容不符,引发退货纠纷。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消费者吐槽,大老远跑去餐馆吃饭,没想到吃到了预制菜,早知道是预制菜还不如在家点外卖呢?类似这种吐槽多了就会引发消费纠纷。针对这类纠纷,是消费者自认倒霉还是餐馆部分赔偿,或是要求餐馆今后要事先告知消费者点的是否是预制菜?这值得有关部门和消协组织研究。
最后,在资本热炒之下,预制菜行业会不会像社区团购等行业一样同质化竞争、搞价格战,导致行业畸形发展?如何避免加盟商贷款开店卖预制菜后,赚不到钱还要还贷款?这些都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预制菜作为“懒人菜”,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便利,但预制菜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潜在风险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监管部门、预制菜企业、电商平台、加盟商、消费者等各方都应提前预判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相关风险发生甚至蔓延。如此,才能促进预制菜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杨召奎)来源:工人日报
-
预制菜虽受欢迎 但仍存异议 如何才能“更香”
撕开包装袋,将食材、调料按顺序倒入锅中,简单翻炒至成熟,就能装盘上桌。短短几分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就新鲜出炉……近年来,这种让不会做饭的人也能轻松驾驭的预制菜逐渐走上百姓餐桌,不少商超、电商以及餐饮名店都加入了研发预制菜的行列。
现场 年轻人是消费主力
说起“预制菜”,不少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提到“半成品菜”就熟悉多了。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分析报告》中,预制菜的概念被定义为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市场上的快手菜、即食菜、半成品菜均属于预制菜范畴。
在盒马鲜生超市,冷冻冷藏区专门设置了“方便菜”专柜,颇受年轻人欢迎。专柜里售卖的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三杯鸡等二十多种半成品菜,透过包装可以看到,每种菜都由预加工好的肉类、配菜和酱料组成,价格在十几元至三十几元不等。“我买过这里的京酱肉丝,虽然比点外卖麻烦一点,但自己做得比较安心,保存也方便。”顾客吕先生说。
一家专门销售预制菜的企业则以“人人轻松当大厨”作为广告语,在北京开设了三十余处门店。这家公司设在双井的直营店,紧邻CBD总部公寓,在选址上瞄准了社区内的白领上班族。门店面积不大,店内几个冰柜内都放着各式各样的预制菜品,“人人轻松当大厨”、“三分钟一道菜”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下午5时,不少年轻人下班路过这里,顺路提走自己购买的菜品。
据店员介绍,这家直营店开业半年左右,很受周边年轻用户欢迎。“疫情期间和入夏以来,我们迎来了两次销售高峰。现在回头客很多,最火的菜是宫保鸡丁,每天都能卖出去二十多份。”在该店拉的微信群里,有180多名周边社区的居民,每天上午店员都会在群里发布“今日特惠”菜品,经常是刚发布完便抢购一空。“今天做了糖醋鱼块,很满意,下次去店里还要买一份!”在微信群中,不时有顾客晒图夸赞。
在盒马鲜生超市的半成品区,记者观察发现,10分钟内陆续有15名顾客光顾该区域查看菜品,但最终只有3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将菜品放入了自己的购物车。一位老年人路过冷柜时,看了看价签便转身离去。
为什么预制菜会受到年轻人喜爱?美食达人、“打卡帝都好味道”栏目出品人程胜分析,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设备可能都不齐全,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饭。“择菜、洗菜、切菜太麻烦了,预制菜这样的产品出现,解决了年轻人不会处理食材、没时间做饭等消费痛点,符合‘懒人’产品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制菜和以前的罐头菜肴相比,色香味有了长足进步,种类也更加丰富。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预制菜其实在疫情出现之前就存在了,疫情可以说是预制菜的“催热剂”。“疫情居家期间,很多外卖食品到家之后或多或少会有些‘失温’,比堂食味道差了不少,而预制菜可以说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妥协。中国有句老话叫‘一烫顶三鲜’,炒、焖、炖等烹饪技术都对温度有很高的要求;而预制菜在食材选择和加工工艺上比较适合复热,大多数预制菜复热之后,在色香味上仍能比较接近堂食效果,因此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朱丹蓬则表示,烹饪小白、宅家文化、外卖以及懒人效应,都是让年轻人成为预制菜主流消费群体的原因。“预制菜”简化了繁琐的烹饪步骤,却满足了年轻人做饭的仪式感。
困境 如何得到广泛认可
根据市场调查,超过六成的消费者买一道预制菜平均花费21元到40元,从价格上看并不比外卖便宜。“主料包180克,宫保汁60克、辣椒油30克、油炸花生仁30克……”看着手机APP上限时打折的宫保鸡丁,63岁的市民韩女士还是直摇头。“这钱都能买一斤鸡腿肉了,这包菜连肉带调料加起来都没有半斤,买这种东西的人一看就不会过日子。”
“虽然看起来比自己做饭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步骤,但价格和外卖、堂食比差不了多少,还需要自己开火、加热和洗锅,我感觉还是不够省事。”市民吕先生说。
除了价格问题,一些预制菜的品质和口感也有待提升。打开某款APP的半成品专区,“荷塘小炒”这道菜下的62条评价中,“不新鲜”“量少”“口味不好”等词汇多次出现。另一款“香干炒香芹”后的177条评价中,大部分留言表示“香干不新鲜”“芹菜很老,嚼不动”。
还有消费者认为,能够长期储存的预制菜,肯定含有添加剂。“一份宫保鸡丁的保质期长达12个月,即使说了里面没有额外的添加剂,但我还是不敢轻易尝试。”韩女士说。朱丹蓬表示,有些预制菜的保存时间比较长,所以在食品味道、口感方面存在短板,也会造成食品的营养流失。“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方面是可以改善的;但从整体来说,这也是制约预制菜发展的难题。”
布局 名餐饮加入预制菜市场
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预计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因此很多餐饮品牌仍然看好预制菜市场,相继开发了新项目。
西贝莜面村打造了自家的预制菜品牌“贾国龙功夫菜”,将其作为未来的核心业务。在国贸一家商场内,贾国龙到家功夫菜的招牌十分醒目,店内没有厨房和厨师,只有贴着名菜标签的冷柜,售卖佛跳墙、酸汤鱼、羊蝎子等预制菜品。据店员介绍,功夫菜买回家后加热几分钟就能食用,十分便利;也可以由店内员工加热,让顾客带到隔壁的西贝餐厅内就餐。
作为预制菜行业参与主体中的餐饮代表之一,北京老字号全聚德也创新推出了很多预制菜产品。今年春天,全聚德推出的“单人份”手工片制烤鸭,在京东、天猫、盒马、物美、华堂等线上线下同步上市。产品定位于小分量品质需求,针对单人场景,如上班族、单身族,旨在吸引年轻人,是一款仅需简单操作就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与堂食烤鸭口感接近的便捷产品。老字号餐饮发展预制菜的优势在于深耕餐饮业多年,具备菜品研发经验和优势,拥有专业厨师资源,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标准化操作和管理,在菜肴烹饪上更具专业性和稳定性。
6月2日,中国烹饪协会在北京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对预制菜的原辅料、产品标准、生产过程卫生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将预制菜分成即食/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三大类。多位业内人士提到,预制菜归根结底还是食品,最终竞争的落点还是口感和便捷性。这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提出很高要求,也将成为预制菜洗牌的重要因素。
“预制菜是蓝海市场,未来潜力仍很大。预制菜企业要想实现较大发展,需完善产业链的完整度,在品牌打造、稳定品质上下足功夫,并且打造多维的消费场景。另外就是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客户黏性。”朱丹蓬说。(编辑 李闯)
来源: 北京晚报
-
面临“万亿蓝海”预制菜产业要靠科技锚定方向
“道道是硬菜,轻松成大厨”“加热即食,堂食口感”……近些年,品种日益繁多的预制菜来到了人们的餐桌。
尚待开拓的万亿级蓝海市场就在眼前,一些发展中伴随的问题也难以避免。预制菜的发展,在机遇中伴随着挑战。
备受消费者和资本青睐
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资料显示,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萌芽,在60年代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并孕育出了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美国西斯科公司。上世纪70—80年代,预制菜进入成熟期。以每年20%的增速在日本高速发展,并催生出了日本两家最大的预制菜公司——神户物产和日冷集团。
而在我国,预制菜起步稍晚。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干净菜品直接配送+工厂的供应链模式才进入国内。
北京烹饪协会副会长王云分析,近年来餐饮企业为降低成本和标准化而大规模兴建的中央厨房推动了预制菜的快速发展。“有些中央厨房投资较大,设备、设施先进齐全且占用面积大,但是开工不足、运行成本高,预制菜成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产能的最佳选择。”他说。
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快了预制菜走进千家万户的速度。“疫情期间堂食不方便,有时候外卖也进不来,而且,现在很多餐馆提供的其实也是预制菜,所以还不如自己买,更经济实惠。”有消费者表示。
在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预制菜更让农业、食品、餐饮、电商等各路企业嗅到巨大商机,催生了一片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据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介绍,去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350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约50%,预计3至5年内可以冲上万亿规模。
据媒体报道,2013年至今,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2起投融资事件。其中,2020至2021年是融资高峰期,2020年预制菜赛道共有12起融资,2021年至今共有12起。申万宏源研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81万家预制菜企业,仅2020年至2021年就新注册成立了1.7万家。
6月27日,京东集团副总裁冯全普在预制菜行业大会上宣布,京东将全力加码预制菜业务,并提出了在未来3年打造20个销售亿级预制菜品牌和打造5个销售过5亿级预制菜品牌两个目标。
科学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面对一片红火的预制菜市场,进行过大量调研的王云提醒:“相关企业最该做的事依然是加强研发,修炼内功,不能被资本裹挟着往前,迷失了方向。”
“如何让加工后的菜品复热后呈现原来的口感,涉及复杂的食品加工技术。”王云说。例如,他曾承担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城市现代营养配餐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项目,该课题涉及的绿色蔬菜烹调中“酶促褐变”问题目前仍无法解决。
此外,王云表示,淀粉的糊化也是食品加工的难题,“还有中国菜肴明汁亮芡这一独特工艺,是在厨房中独立烹制后即刻端上桌才有的效果,在预制菜中就很难实现”。
王云表示,他在与科研人员和企业的沟通中了解到,各菜系中的纯肉类菜肴已比较标准化且成熟,如叉烧肉、狮子头、扣肉、米粉肉等,而诸如炒虾球、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酱爆鸡丁等爆炒类的菜肴,在工业化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难点。
“预制菜实际上横跨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但这两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标准差别很大,前后衔接好也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王云说。
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上,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文雁君表示,在确保营养的基础上,未来预制菜行业将会向风味多样化、生产规模化、口味本原化、原料标准化和配料标准化等五个方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五个发展目标,目前,仍面临着不少的技术瓶颈,如风味如何保留、如何导入功能健康元素、如何攻克天然的食品保鲜技术等。
王云建议,预制菜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应急保障工作,努力打造我国预制菜美食文化,按照不同群体口味加工产品,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的预制菜推向康养市场、海外市场,让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建议预制菜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国家应急保障,按不同群体口味需求生产加工产品,例如康养、乡村旅游等,甚至海外市场,大家共同努力打造我国预制菜美食文化,让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王云表示。
来源:新湖南
-
预制菜赛道迎来互联网营销打法
近日,抖音店铺趣店凭借一场“1分钱开售酸菜鱼”的直播涨粉400万,在本已热火朝天的预制菜市场火出了圈。连续创业者罗敏追逐风口十几次之后,将目光投向预制菜赛道。
近两年来,预制菜成为餐饮企业和食品公司争相追逐的热门地带,产品丰富性进一步提升。有机构统计,2021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市场规模已达3459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预制菜风口已经来临,但“跑马圈地”的营销套路并不能形成市场认可度。预制菜行业要规模化发展,还有赖于行业标准和产业规范的完善。
创业名人“砸重金”卖菜
1500台iPhone 13免费送、1000万份1分钱酸菜鱼直播间抢购、1250万元投放开屏广告和微博热搜……7月17日早晨6点半到次日凌晨3点,抖音店铺“趣店罗老板”在一场长达19小时的直播中彻底火了起来:单日销量突破800万,单日新增粉丝接近400万,累计观看超9000万人次,累计销售额高达2.52亿元。
低价拉人头和重金砸流量的互联网营销策略下,这家店铺迅速完成了一场“闪电式”扩张,也带动最近大火的预制菜行业再度翻红,甚至有网友将7月17日称为“预制菜节”。
尝到线上营销的甜头之后,罗敏次日便公开表示将在下半年启动10万家线下开店计划。“趣店未来将会是一家卖菜的公司,而非互联网公司。”尽管创始人多次试图与互联网公司划清界限,但品牌试图靠资本运作“跑马圈地”的营销套路和激进的扩张计划,还是让人从罗敏身上看到营销狂人陆正耀的影子。
今年1月,先后打造了神州租车和瑞幸咖啡的陆正耀宣布启动预制菜项目“舌尖英雄”。舌尖英雄在短期内经历了资本加持后,也是狂飙突进——不到4个月时间,加盟意向店签约数达到6000家,累计获得16亿元融资,并计划在5个月内落地3000家门店。
“秒杀”消失后效益也下滑
9.85元抢到原价59.9元的啤酒鸭,29.88元抢到原价99.9元的肥肠鸡火锅……记者注意到,许多用户都是在“趣店罗老板”直播间“蹲福袋”下的单。但是,一旦没有了巨额补贴优惠,用户们还愿意为预制菜买单吗?
观察舌尖英雄项目目前的经营情况可以发现,随着补贴收窄、经营趋向平稳,这家互联网预制菜品牌的扩张之路并没有当初预想的那么顺利。
在大众点评搜索可以发现,舌尖英雄在北京的大部分门店都显示“新店”或“尚未开业”,正常营业的店铺不多,销量和评价也屈指可数。从仅有的几个评价来看,消费者大都冲着“首次下单优惠力度大”“新人五折”前来购买。今年春节前刚开业的舌尖英雄CBD总部公寓店,最近正在重新装修,店铺里的冰柜空着好几组。望京附近的舌尖英雄澳洲康都店目前已经闭店,店主告诉记者,关店是因为效益不乐观,“本月初开始走的流程,现在店里的设备都已经卖掉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缺少产品区域重构以及线下冷链履约能力布局,目前的预制菜产业更多的还是以服务周边社区居民为主。现阶段而言,趣店和舌尖英雄所向往的全面布局是很难实现的。用互联网打法和爆炒圈钱的路数蹭热度,最终可能伤害到整个预制菜行业的长远发展。
“吸睛”营销不如稳扎稳打
疫情暴发以来,居家吃饭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瞄准预制菜广阔的潜在市场,前有眉州东坡、西贝莜面村、广州酒家、湘鄂情等大型连锁餐企争相试水,后有正大、三全、福成等A股上市食品企业广泛布局,陆正耀的舌尖英雄、罗敏的趣店等初创品牌也企图扎进这片蓝海分一杯羹。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涨幅高达19%,从长期看属于万亿级蓝海市场。但目前,预制菜渗透率仅为10%至15%,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目前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更多的是处于“观望”“尝鲜”的态度,预制菜尚未成为像外卖一样普遍的就餐方式,市场认可度也未形成。无论餐馆还是食品企业、互联网品牌,与其通过重金营销和打价格战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吸睛”“造势”,不如通过提升菜品品质打造可信赖的品牌来占领市场。
“预制菜行业链条比较长,从加工完成到消费者端上桌,要经过许多环节,冷链运输、保鲜和存储都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张永建表示,预制菜市场要想实现长久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确保食品安全,行业组织也得完善相关风险管控标准。
来源:北京日报
-
中国人寿财险为预制菜提供专属定制服务——保障食品安全 护航产业发展
日前,中国人寿财险与寿光市金投御达祥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山东省首单预制菜专属定制保险,累计承担食品安全风险保障500万元;保险责任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和经营等环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既可保障消费者人身伤亡或直接财产损失,又可保障生产者因产品质量导致的退换货等损失。“这份保险花钱不多,却买回了双层保障,客户食用我们的产品对质量更加放心,我们日常的生产经营更加安心。”该公司总经理杨树军用“放心”“安心”,概括了这一险种的价值和作用所在。据了解,该企业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预制菜加工生产线,目前为170多所大中小学校、80多家企业食堂、100多家餐饮店提供预制菜配送服务。
随着近年来消费升级,预制菜行业应时而生,蓬勃发展,成为撬动新型消费、带动时代生活的新时尚。潍坊市作为闻名全国的“菜篮子”,发展预制菜产业基础优势得天独厚。潍坊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领导介绍,从上游原料、研发,中游加工、流通,到下游营销、市场,潍坊市拥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推动预制菜产业实现全链条布局、一体化生产,抢占行业制高点,今年4月,潍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潍坊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同创行动,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目标,力争到2024年预制菜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000家、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0亿元。
中国人寿财险潍坊市中心支公司总经理连莹表示,预制菜一端连着田间车间,一端连着餐桌舌尖,中间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众多,除了市场风险外,最大的经营风险来自食品安全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为此,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银保监分局明确提出,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为预制菜产业提供“金融动力”和保障服务,推动预制菜产业全面起势、整体成势,提升金融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连莹进一步介绍说,此款预制菜专属定制保险,是公司针对潍坊预制菜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量身定制的升级版保险方案,综合了预制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功能和优势,在为企业产品提供质量风险保障的同时,为产品创新、销售模式创新、物流仓储创新保驾护航,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产品推出后,受到众多预制菜生产企业的青睐,在全省首单预制菜保险落地寿光市后,又接连承保了山东佳士博食品有限公司等预制菜生产加工企业,累计承担食品安全风险保障1000万元。
“当前,预制菜生产企业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资金短缺和周转困难。作为金融央企,我们计划尝试将潍坊公司前期试点成功的‘农险+保证险+银行’模式,嫁接到预制菜产业,充分发挥公司综合金融优势,实行政府、银行、保险多方联动,通过预制菜生产企业保单质押,为贷款提供增信,帮助纾困解难,缓解融资压力,提高再生产能力,在服务民生、助力实体经济方面贡献国寿财险力量。”中国人寿财险寿光支公司经理孙慧杰说。
“山东是蔬菜大省,也是国内较早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布局预制菜产业的省份。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配套空间和深度参与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如何提供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售后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条、全方位的保障服务,为预制菜行业发展撑起金融‘保障伞’,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总经理王宏全表示,今后,公司将在借鉴推广潍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预制菜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众多、保险产品形态分散的实际,根据不同环节险种险别的特点,继续发挥主业优势,整合优质资源,丰富产品供给,通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和风险保障体系,为预制菜产业提供一揽子保障服务,推动山东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和乡村振兴。
来源:央广网
-
趣店进军预制菜行业,欲逐渐剥离金融业务
日前,美股上市公司趣店(QD. NYSE)旗下“趣店预制菜” 召开品牌战略发布会。趣店集团创始人、CEO罗敏在本次发布会上进行了演讲,主要介绍趣店预制菜未来三年的品牌创业伙伴战略规划。
趣店集团创立于2014年3月,是一家金融技术服务公司,先后入局现金贷、汽车新零售、跨境奢侈品电商、少儿教育、预制菜等多个业务领域。
今年4月,趣店发布公告宣布新的战略计划,欲正式进军预制菜行业,将预制菜价格定在12.9元至44.9元之间。罗敏亦表示,预计趣店的即食餐饮业务将成为2022年的重要收入来源。针对趣店瞄准的预制菜行业,其在近期投入了大量营销费,并对推出的菜品提供折扣。
此外,公告内容显示,鉴于中国在线消费金融市场监管的不确定性,为了保持资产质量,趣店对贷款业务实施严格的信贷标准,这导致2022年第一季度贷款数量大幅减少。因此,趣店预计,与2021年第四季度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将出现环比下降。此外,趣店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贷款总额和相关收入将进一步减少。趣店将继续评估在线消费金融市场的状况和相关的监管发展。基于这一持续的评估,趣店可能会减少其信贷业务。
2022年初,趣店集团先后在厦门、武汉、深圳等十五个城市建立了十五家预制菜生产加工工厂,并与得利斯、龙大、恒兴水产等多家农业企业展开合作。谈到为什么选择预制菜行业,趣店集团创始人、CEO罗敏在发布会上表示:“我想做的是为一千万人每天节约一个小时,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同时我要支持我的用户和粉丝创业,大家一起创业努力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一些”。
7月17日,罗敏在其抖音直播间“趣店罗老板”进行了19个小时的直播,共计场观人次9587万。销售订单量等指标打破抖音历史峰值,抖音账号“趣店罗老板”单日累计涨粉达397万人,连续15个小时在抖音直播间带货榜排名第一。
有市场声音认为,罗敏是在“赔本赚吆喝”、“烧钱割韭菜”。但不可否认,直播带来的热度亦传导到了资本市场。7月18日美股盘前,趣店股价大涨,盘中一度涨超80%触及2.18美元,总市值从3亿美元一度涨到4.67亿美元。截至当日美股收盘,趣店涨40.34%,收报美股1.67美元。
截至发稿,趣店股价回退至1.37美元,总市值来到3.46亿美元。二者表现仍比直播大火之前良好。
来源:蓝鲸财经